從2012年至今,已有不少曾經光鮮 上市 的中國概念股在美國 資本市場 黯然離場。這一現實也讓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認識到:去美國上市,不僅意味著鐘聲響起、財富增值,隨之而來的也包括對企業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戰。
時至今日,安博旗下的大部分機構都在正常運轉,但這樣一家“正常”的公司,何以在資本市場出盡洋相?
也許,安博的管理層當初也沒有料到,在全部營收中占比微乎其微的同升湖和競才修業兩所學校的財務問題,會將公司逼至絕境。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公開表示,他直到今天還對新東方上市感到后悔。俞敏洪認為,機構正規化、透明化是對中國教育企業的極大挑戰。但實際上,財務的全面公開,第一個結果是成本迅速增加;第二個風險則是一些行走于灰色地帶的財務問題被資本市場無限放大,其結局就有如安博。
實際上,當初指控剛剛披露,安博董事會就很快成立了獨立審計委員會進行內部調查,反應也算迅速。但是,安博第三任首席財務執行官Mr.Gareth Kung的辭職,印證了投資者“關鍵人物在關鍵時點辭職,主要源自一些信息無法披露或澄清”的猜測。
從2012年7月至今將近1年的時間里,安博董事會獨立審計委員會對財務造假的指控調查沒有得出任何結果,安博再也沒有披露任何財務數據。面對媒體,安博集團仍然保持沉默,不回應一切質疑。
“在美國資本市場,哪怕一丁點的隱瞞、造假,都是一個公司最大的丑聞。安博對于財務造假等問題至今沒有拿出任何解釋,在美國投資者看來,這就是公司抹不去的污點。”和君咨詢高級咨詢師侯瑞琦說。
難道安博已經走投無路了嗎?實際上,退市不意味著失敗。在美國,哪怕企業資不抵債,資本的操盤手仍然可能化腐朽為神奇。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從1981年到2009年,世界最大床墊公司席夢思已歷經7次股權買賣和資產重組。然而歷屆買主,無論是投資公司、企業集團,還是 私募 基金,都是用從銀行借來的錢,靠炒作股價、倒買倒賣,在古老的席夢思身上撈到了豐厚的利潤。
“把企業當豬養,養肥了就賣掉,這就是歐美人眼中的生意。”侯瑞琦認為。
然而,教育學習 又不能完全等同于赤裸的生意。“以生意場上的兼并重組的思路來把自己做大,結果從自己的生意到上市公司,到人身安全都受到了威脅,這是典型的把學習 直接當生意做所帶來的后果。”一位教育界大佬直言不諱地評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