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不只一次地思考過這一現象:這些老板們之所以愿意說,首先是因為他們認為他們說得東西很重要,其次是因為他們很享受有人聽他們說時的那種快感,再次是因為他們認為他們是有資格多說的。但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卻很少考慮聽者的感受。
我以為,老板說得太多至少會有以下三點不良后果。
第一個不良后果是,可能會使聽者“因厭聽而廢聽”。同樣的話,重復說上幾遍是沒有問題的,重復多了就有問題了。問題在于聽者聽多了之后會心生厭倦,至少會是反應遲鈍。一旦心生厭倦或反應遲鈍,他們不但完全聽不進去,以后無論你說什么真正重要的事情,他們也可能聽不進去,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在你說話時他們不往心里去。這其實跟“狼來了的故事”所闡述是相同的道理。
第二個不良后果是,可能會使那些有才能的人“敬而遠之”。試想,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內,你說得多了,意味別人便沒有機會說;你說得多了,意味你沒打算聽別人說;你一個勁地說,同樣的話不斷重復著或變著花樣說,意味著你根本不在乎聽者的感受。試想,在這種情況下,會有哪些人繼續愿意聽你說呢?恐怕只有那些害怕得罪你的人才會反復多次地強耐著性子讓你折磨。而真正意義上的人才,有獨立思想和人格的人,尤其是個性稍稍急點的人才是很難做到的。他們不但做不到,甚至可能產生唯恐避之不及的感覺,這樣以來你怎么指望他們與你“共謀大業”呢!
第三個不良后果是,可能會“自廢形象”。我所見過的絕大多數能說、愛說、說的忒多的老板,他們的員工和經常被他們“說教”的其他人,對他們都持有負面評價。我分析過其中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資格說,恰恰相反,說得太多的老板絕大部分是階段性的事業成功者,正是因為他們是階段性的成功,才導致了他們的自信,才導致了他們想說、能說和愿意“分享”。然而,由于他們說得太多,不僅說得多讓人生厭,還由于說得多,不該說的話也說了出來,又由于說得多而不注意語言分寸,結果雖然他們不可謂不成功,卻被往往人小瞧了。
促使我寫這篇文章的是上周發生的一件事情。上周二,山東的一位企業家專程來到上海找我,想請我給他的公司做管理咨詢。在他來上海之前,他給我打過一次電話。由于他是聽朋友介紹才找到我的,又是(耿直的)山東人,也可能是因為他去年做電子商務賺了一個億(他告訴我的),他十分自信且爽快:希望我用一年時間讓他的公司的管理“正規化”起來,他愿意付給我至少一百萬元的咨詢服務費。可是當他來到上海,與我談了5個小時之后,我決定放棄與他的合作。
一開始,我們在徐家匯港匯廣場二樓邊喝咖啡邊談,談了約兩個半小時,絕大部分時間都是他在說。后來,我們去一家臺灣人開的特色餐廳吃飯,我們又談了約兩個半小時,絕大多數時間還是他在說。在我與他分手之前,我便已經決定不與他合作了,原因就在于他說得太多:因為他說得太多,我不能理解他的問題的重點在哪里;因為他說得太多,我感到他是一位不知道尊重他人的人;因為他說得太多,我感到他是一位超級自信、愛把意見強加于他人的人;因為他說得太多,我害怕再見到他,再聽他說個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