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消費者忘掉線上與線下,專注 零售 的本質——開心購物,蘇寧正在力圖通過同價、融合展示、支付和 物流 等,彌合線上與線下的巨大鴻溝,在網絡時代重拾傳統零售業的尊嚴,探索一種新的零售業形態——云商模式。
去年的零售業充滿著火藥味,價格戰此起彼伏。而歲末年初的零售業卻充滿著娛樂味,各位大佬妙語連珠。
先是馬云沖著 王健 林說:“我們會基本取代你們”,后是王健林開價一個億還賭:“如果10年后,電商能占到中國整個零售總額的50%,我給你一個億,否則你給我一個億”。
正像金庸的小說,主角兒往往要在鋪墊后出場。
2月17日,一向低調的蘇寧董事長張近東借著春季部署會議,回應了這個賭約:“未來10年的消費市場,不消分流一半的 銷售 ,現在所有的零售企業都將喪失利潤和生存能力。但旁觀者終究是旁觀者,零售業的春天只能由零售企業自己去開創。”
通俗點說,在線上線下做商業地產的畢竟都不是零售,零售終究得由我們零售業者來玩。
緊接著2月21日,張近東在蘇寧總部高調宣布“去電器化”,啟動“云商模式”轉型,改名“蘇寧云商”。
“云商”一出,滿座懵懂,就像亂拳打死老師傅,這到底是個什么招?
虛的?實的?要命不?
話音未落,就已刀光劍影。蘇寧易購執行副總裁李斌當起了開路先鋒,他在微博中“約戰”劉強東:“4.18蘇寧易購0元,你們幾元?來次真的吧!”
蘇寧一出招,江湖有沒有?國美在線、易迅高調響應,而京東卻掛起了免戰牌。
雖然價格戰讓零售業熱血沸騰,但是公眾不免要問:云商,難道就是價格戰?
無招勝有招
云商為何物?
張近東的解釋是:“未來的零售企業,不獨在線下,也不只在線上,一定是線上線下的完美融合,沒有線上就沒有線下,有了線下才能有更好的線上。”
或許有些費解,我們不妨回味下太極祖師張三豐那句經典臺詞:“忘掉劍招,只記劍意”,教出來的就是無招勝有招。
副董事長孫為民用了一個IT詞匯來闡釋——底層架構。在他看來,現在已經徹底是網絡時代了,零售業的底層架構是網絡,線上線下都不過是零售業的應用而已,零售業回歸本質就是商品 供應鏈 ,就是消費者提供好的購物體驗。所以最好是忘掉線上線下,誰能更好地滿足消費者,消費者就會用什么樣的渠道。
做 營銷 起家的總裁金明更愿意站在消費者角度來解釋:“在網上買東西主要還是為了便宜,當然也方便,但如果我們實體店和網上一樣便宜,比網上買還更快捷呢?如果在實體店能買到網上的東西,在網上買的能去實體店提貨呢?誰還會管你線上還是線下,開開心心買到就是硬道理!”
在蘇寧來看,不管線上線下,為消費者提供好的購物體驗才是零售的本質;從消費者來看,不管線上線下,開心買到才是硬道理。這就是蘇寧“云商模式”的目標。
難題立馬出來,克服線上線下的巨大鴻溝,無論在電商還是在傳統零售業看來,對于中國企業都如同哥德巴赫猜想。
既然是猜想,不妨聽聽蘇寧到底有多敢想:
擺在第一位的當然是線上線下同價。毫無疑問,現在網上買東西的消費者大多數是沖著網上比實體店便宜這點去的,一旦蘇寧實體店與易購同價,很多人自然犯不著都擠到網上去買了,畢竟實體店還可以體驗一下。
第二是線上線下相互融合。
首先是展示的融合,在實體店馬上會推行多屏展示。金明舉例說:“一進蘇寧店就可以看到旁邊擺著一個觸摸屏,展示著線上的商品;店里不同區域會有多個這樣的屏,展示著網上相關的商品。比如洗衣機旁邊的展示屏可能有日化產品的推薦,廚衛電器旁邊的展示屏可能會有美食或母嬰類產品的推薦。”
原來有限的店面一下子就擴充了無限的商品空間。每個店全部有無線Wi-Fi覆蓋,方便上蘇寧易購購買。同時,易購上也會為實體店開展活動和促銷提供相關頻道,推動實體店的銷售。簡單的表述就是線上可以賣線下的商品,線下可以賣線上的商品。
其次是支付的融合。意思是,如果你在易購上看中了產品,但還下不了決心,可以加入到購物車里,去實體店看了后,直接在實體店為購物車里的產品付款;如果在實體店看了某款產品,想有更多選擇,可以在實體店的觸摸屏上選擇,或在店內直接上易購瀏覽、購買并付款。這樣就打破了線上購買只能線上付款,線下購買只能線下付款的隔閡。
再次是物流的融合。無論是易購還是實體店都共享公司的物流體系,在易購上買的產品,既可以由就近的倉庫配送,也可以去實體店自提。而且實體店以后還將更多充當易購的服務體驗中心,給消費者提供更多的就近退換貨、維修、內容等多種服務。
最后是社交的融合。不僅是易購、微博等社會化交流工具,店面也會通過O2O的模式加入到社交的領域,比如在團購、折扣銷售等業務模式上可以將活動與商品的體驗結合,尤其對于需要通過線下分流促進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商品,比如母嬰、兒童教育、音樂周邊樂器、音響。這些店門都將成為專業垂直人群社交的重要場所。
這些功能一旦真正實現,對消費者來說,也許真的不用刻意去區分線上線下了,中國的零售業也很可能迎來第二春,但是蘇寧是否會一直在猜呢?對此,金明給了一個時間表:“今年很多功能都可以實現,一年之內會大面積推廣,三五年就會非常成熟。”
從左右互搏到融為一體
本質上,對于傳統零售商來說,所謂線上線下左右互搏,是因為同價和四大融合的難題不是技術層面的,而是利益結構層面的。
比如實體店的員工費盡唇舌介紹商品,結果消費者一句:“易購比這便宜多了”,扭頭去易購下單了;物流的分割同樣是易購被詬病最多的問題,很多網友抱怨,他們在蘇寧易購訂的貨物,近在咫尺的蘇寧大賣場里就有,卻因為蘇寧內部流程設計的原因,不得不耐著性子等上好幾天;在易購采購商品時,供應商會很自然地拿其采購量與京東對比,按易購此前的銷售規模自然無法拿到比京東更低的優惠。
以線上線下同價為例,在去年9月蘇寧開始準備小范圍試行線上線下同價策略的時候,不少家電品牌對此都不作評價。創維的一位高管如是說:“如果蘇寧易購獨立采購,供應商肯定不會給他們這么優惠的價格和政策。”
諸如此類的矛盾在零售業非常發達的美國都沒有完全破解,金明的信心來自于哪里?
來自于與“云商轉型”同時發布的組織架構調整。
2月21日,為這次組織架構調整操刀的副總裁孟祥勝表示,云商模式意在全力打造連鎖店面和電子商務兩大開放平臺,實現線上、線下虛實結合。也就意味著,除連鎖平臺經營總部、電子商務經營總部外,蘇寧所有其他部門都是支撐他們的后臺,兩者共享后臺資源。
一旦蘇寧易購不再獨立運行,而是作為電子商務經營總部存在,就可以共享公司的平臺資源。成立了商品經營總部后,無論是易購還是實體店的對外采購全部由其統一管理,采購的規模優勢就出來了,能獲得供應商更大折扣的支持,特別是推行線上線下同價策略就不會再受制于供應商的約束了,因為供應商不再掌控這批貨將是用于易購還是實體店。
以去年為例,易購183.36億元的銷售相比京東600億元的銷售,有著很大的采購劣勢;而實體店983.57億元與京東相比優勢也在縮小。如果兩者相加,再加上易購的高成長性,或許才能取得大幅領先京東的采購優勢。
深層次的調整更在于對線上線下兩條渠道的重新定位。
首先從蘇寧內部的戰略地位看,此次調整后,易購作為電商平臺,不僅取得了與實體店同等的地位,甚至易購因為具有的高成長性和戰略任務,更會取得優先話語權。集團的平臺資源不再只是主要為實體店服務了,而是平等對待兩條線。
比如此次調整,在決策層——公司總裁辦新引入了不少電商系成員:李斌成為電子商務運營中心的執行總裁;顧偉負責數字應用/云產品事業部;陶京海成為物流板塊的負責人等。另外蘇寧總部現有辦公樓旁邊還專門為易購規劃了一棟可以容納2萬人辦公的新樓。同時,大批蘇寧“悍將”調到易購各個關鍵崗位。
其次,利益結構的調整讓兩者的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副董事長孫為民明確把易購定位為電商開放平臺,而不是蘇寧獨享的渠道,換句話說,蘇寧只是易購的一家供應商,不過是最大的供應商而已,至今蘇寧易購的外部供應商高達4000多家。同時,易購的開放平臺又為蘇寧旗下的眾多實體店提供了多維空間,一旦展示、支付和物流三融合,那么易購就可以一舉成為實體店的店中店,成為實體店擴大流量,提升業績的另一通道。
當然,要實現這兩大目標,內部的利益結構必須做出調整,據蘇寧內部人士透露:凡是在實體店成交的易購產品,比如在實體店付款、提貨和在多屏展示上購買的易購產品,都會算實體店的業績,同時也會算易購的業績,這樣雙方就不會左右互搏,而是共同做大蛋糕,實體店也會盡力為易購提供服務,易購也會攜手實體共同促銷。
第三,線上線下的職能定位也發生了改變。以前易購和實體店一樣是五臟俱全,什么都要管,而今在六大管理總部的支持下,易購和實體店一樣都是蘇寧的客戶端,只需要做好用戶體驗和營銷服務即可,無需為職能工作耗費大量心血。
這一系列的舉措都顯示出蘇寧正在為線上線下的融合做準備,一旦全面推行,或許“云商模式”就不再是云里霧里了。
京ICP備120055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