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智者畢達哥拉斯說:“一切思想都可以用數來表達”。這確實是一句至理名言。如前所述,一條1米長的線段,有5個重要的點,它們分別是0、1、0.5、0.618、0.382。這5個點分別表達不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上升到意識形態來說,就是不同的哲學思想。“0”和“1”位于線段的兩個端點,體現的是“極端哲學”,表示思想激進,辦事極端,非白即黑,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是一種極具戰斗性的哲學思想;“0.5”位于線段的正中間,體現的是“半半哲學”,表示思想保守,膽怯懦弱,前怕狼后怕虎,思想不堅定,左顧右盼,左右搖擺,拿不定主意,沒有主見,黑白不分,好壞不辯,不思進取,沒有原則,絕對平均主義;“0.618”和“0.382”是兩個“黃金分割點”,體現的是“適中哲學”,這一哲學思想表達了兩個方面的含義——
其一,價值取向明確。0.382偏向“0”一端,0.618偏向“1”一端,表示敢于亮出自己的思想,愛憎分明,觀點明確,敢于負責,決策果斷,不模棱兩可,不爭論不休;其二,分寸把握恰當。0.382和0.618這兩個點既不是中點,又不遠離中點,表示辦事把握分寸,不離譜,不偏激,不極端,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留有余地,進退自如。這三種哲學思想對領導者最有參考價值的是“適中思想”,即“黃金分割哲學”,它告訴人們作為領導者,第一,任何時候都要光明磊落,旗幟鮮明,決策果斷,敢于負責,不左右搖擺,不優柔寡斷;第二,任何時候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說話留有分寸,辦事留有余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搞運動,不走極端,遵循自然規律,防止大起大落;第三,統籌兼顧,爭取雙贏,一方面要讓有利的一面達到期望的閾值,另一方面又要讓不利的一面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
“黃金分割哲學”在領導實踐中用處極大。如,在處理經濟 發展 速度問題時,既要肯定“發展是硬道理”,盡可能加快速度,又要防止不顧客觀條件盲目加快發展速度,造成不可持續發展;在處理變革 開放問題時,既要肯定“變革 開放是國策”,勇于打開國門,又要防止無條件的開放、照搬照抄西方文明的開放、全盤西化的開放,把握好開放的尺度。這些都是黃金分割給我們的啟示,看似簡單,但要做好并不容易。變革 開放以來,有的地區一味追求發展速度,不顧環境,不顧生態,吃了祖宗飯,還吃子孫飯,表現得非常激進和極端,關鍵問題在于不懂“0.618哲學”。
三峽工程建設是一項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決策,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老一輩中國領導人幾乎都關注過三峽工程,但由于這項工程太復雜,涉及的問題太多,所以,中國領導人沒有頭腦發熱,極端冒進,而是放慢腳步,反復論證,多聽取反對者的意見。然而,又不是一味地拖,論證清楚就上馬。三峽工程決策是一項兩難的決策,因為沒有絕對的好與絕對的差之分,建大壩的好處自不待言,可以解決人民群眾用電日益緊張的問題,可以減少火力發電帶來的污染問題,可以起到防洪的作用等,但建大壩后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不能忽視的,如移民安置問題、生態保護問題、地質防害問題等等。建設三峽工程的“0.618哲學”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是果斷決策。如果用“0”表示堅決不建,用“1”表示堅決建,那么,“0.5”則是永不停止的爭論,議而不決,空談誤國,不可取;“0”和“1”表示無限夸大建的好處或者不建的好處,以某種情緒代替決策,也不可取。中國領導者選擇了0.618,建但不盲目上馬,積極但不激進。其次是力爭雙贏。從決定建設三峽工程的那一天開始,就同步考慮了因建大壩帶來的所有負面影響,一項一項地采取措施,盡可能將損失降到最低。這是最優的選擇,即,既享受了做這件事的好處,同時又避免了做這件事的壞處,只有“0.618”能達到這一境界。
決策是領導過程的核心,決策藝術是領導藝術的重中之重。領導者深刻把握決策的原則、程序和方法,切實提高決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對于 企業戰略 發展,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殘酷的市場 競爭 環境下,許多企業因為沒有決策型的領導者而陷入 危機 ,江河日下。
問題在于,即使占據著領導者的位置,也不一定就能成為名副其實的領導者,因為領導者的偉大在于關鍵時刻能做出正確的決策。著名領導力訓練專家譚小芳老師(官網www.tanxiaofang.com)表示,決策關系重大,決策是領導工作的關鍵環節,決策能力體現的是領導者的基本功,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領導者要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決策能力。
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管理大師之一的柯林斯,稱他們為“適合的人”。韋爾奇稱他們為“明星”,已故的杜拉克把他們描述為“運籌帷幄的指揮大師”,這些管理專家所談到的是那些真正決定企業興衰的人。這些“明星”領導者成功的秘訣是什么呢?研究證明,決定領導者成敗的關鍵在于他是否具備特定的認知能力,正是這些能力形成了一套新智力理論的基礎。這里的智力指在商業環境中游刃有余而需要的一種認知技能,也稱為“決策智慧”。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一位著名的管理學專家認為,作為領導者,在其綜合素質上,有三方面是屬于核心能力的,即決策、用人、專業。而這三方面側重點又各不相同:對于領導者來說,最重要的是決策,占47%;其次是用人,占35%,專業只占18%——市場就如同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同行業之間的競爭已經發展到了白熱化的程度。誰在 經營管理 決策上善于籌謀、具有前瞻性,誰就有可能在市場上領先一步,搶占到制高點,并保持永不落后市場的結局。而相反,如果目光短淺,只顧眼前,缺乏長遠思想和深謀遠慮,其結果只能是永遠當“追隨者”,永遠在別人后面當“跟屁蟲”。
在緊急時刻,我們往往缺少力挽狂瀾的氣魄與機智的決策,糊里糊涂地踏上一條離目標越來越遠的路,仍沾沾自喜地認為這是脫離困境的正確選擇。我們被紛繁復雜的世界搞暈了,看不清最本質的問題,只去抓一些無關痛癢的細枝末節,結果當然很糟糕。
著名領導力訓練專家譚小芳老師認為只有抓住最核心的問題,才能對癥下藥,使個人、 團隊 、組織與企業贏得成功。決策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一個人的決策能力不是在偶然中進發的,也不是從別人那里得到的。它需要從我們成長的環境中培育:家庭、學校和 職場 。
每個人都是個決策者,日常生活的各個面向都需要做決策。尤其對身為主管的人來說,做決策的目的,就是要能夠把事情做好──透過別人來完成某些事情,產出想要的結果。如果我們想要有更好的結果,就需要做出更好的決策;而想要做出更佳的決策,就需要做更多的思考。生活中,人們經常面臨許多決策,作為一個領導者,更是如此。
領導者的級別越高,做的決策越重大。決策越重大,其影響就越深遠。如果重大決策出現失誤,那無疑會使員工的努力付之東流,使企業的財力、物力都遭到損失。管理學上有一句名言:100個行動也無法挽救1個錯誤的決策。歡迎參加譚小芳老師的科學決策課程,她將教您每次都作出正確的商業和個人決定。
決策、決策、決策……為什么總也找不到最佳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