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領導者來說,什么是自律?如何做到自律呢?律,約束也。自律,即自己約束自己。他律,亦即接受監督。自律,指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律并不是讓一大堆規章制度來層層地束縛自己,而是用自律的行動創造一種井然的秩序來為我們的學習生活爭取更大的自由。
我經常對年輕人談到領導者的責任:第一件事是學會訓練最困難的、不守規矩的下屬:他們自己。自律對完成任務是至關重要的,繼而才能領導其他人完成任務,這是對于好的領導力的最重要的先決條件。譚小芳老師認為,缺少自律,個體就會發現更難完成分配的任務,更重要的是那些需要領導力的任務。
談到領導者自律的話題,我想先談兩個詞。一個呢,是不欺暗室,另一個呢,是慎獨。先講不欺暗室——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不做見不得人的事。它的出處是駱賓王《螢火賦》:“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按:這只是”暗室而不欺“的字面出處。
著名詞典學家、語言學家王光漢《詞典問題研究-關于典故詞溯源問題的若干思》指出:不欺暗室,《辭源》、《成語詞典》、《漢語大詞典》等俱謂其源為漢·劉向《列女傳·衛靈夫人》所載之蘧伯玉事:靈公與夫人夜坐。聞車轔轔,至闕而止,過闕復有聲。公問夫人曰:“知此謂誰?”夫人曰:“此必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聞禮下公門,式路馬,所以廣敬也。夫忠臣與孝子不為昭昭信節,不為冥冥墮行。蘧伯玉,衛之賢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味廢禮,是以知之。”公使視之,果伯玉也。
譚小芳老師表示,從使用書證所體現的詞義上考察,“不欺暗室”當是源于有關男女關系的事上,但用于領導力研究方面,我們借鑒其中的:即使別人不知道,我也不做虧心事——其實慎獨的意思與之差不多。“慎獨”是我國古代儒家創造出來的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見于《禮記·大學》和《禮記·中庸》。
《中庸》說: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君子戒慎恐懼自己有什么狀況沒有看見與聽見,內在的盲點常會在陰暗處更鮮活,細微處更顯著,因此君子更要慎重承擔自己具有獨立性的生命,不要懷著攀附心態而自毀自棄。
慎獨是一種情操;慎獨是一種修養;慎獨是一種自律;慎獨是一種坦蕩。所謂“慎獨”,是指人們在獨自活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范行動,而不做任何有違道德信念、做人原則之事。譚小芳老師認為,領導者要有堅定的、超乎超人的自律能力。君子慎獨,在種種誘惑面前能定其心志,能得能舍,從而以自我的品德為組織樹立榜樣,這樣才能形成領導者影響力中的魅力成分。
《三國》第十七回,曹操出征張繡途中,為安撫民心,便諭村人父老及沿途官吏,曹軍“大小將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并皆斬首”。巧的是曹操正在騎馬行軍途中,忽田中驚起一鳩,曹操坐騎躥入麥中,踐壞了一大塊麥田。曹操立即叫來行軍主簿,要求議罪,主簿十分為難,曹操卻說:我自己下達的禁令,現在自己違反了,如果不處罰,怎能服眾呢?這時謀士郭嘉引用《春秋》為其開脫,此時曹操便順水推舟,說“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義,吾姑免死”,以劍割下自己一束頭發,擲在地上對部下說:“割發權代首”。
曹操“割發代首”,展現了領導者的自律,落實法制,再次驗證“以身作則,為人典范”的領導主題。違法必究,將能有效地行使權力而實施對團體的管理,這是形成領導威望—個重要原因。尤其是領導自己犯的錯誤,更應該賞罰分明。群雄逐鹿,曹魏—統,個中緣由,可以管窺豹。
中國有培養克制力的優秀傳統文化,《忍經》就是其中的瑰寶之一。中國以"自制之力甚強"而獲成功的曾國藩,就是一位"百忍之道"的集大成者,他一生奉行"打脫牙和血吞",他認為小忍小成,大忍大成。富者能忍保家,貧者能忍免辱,父子能忍慈孝,兄弟能忍義篤,朋友能忍情長,夫婦能忍和睦。總之,在曾國藩看來,克制沖動,凡事則忍,既是全身遠禍的法寶,又是立于不敗之地的真經!
白玉霜是著名評劇演員,演技很高,被人稱做“評劇皇后”。她為了做到自知、自律,不論三伏酷暑,還是三九嚴冬,一有時間就去練功,練嗓子。有人對她說:“你已成名了,干嘛還這么苦練?”她笑笑說:“戲是無止境的。”并且她能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不管什么人,只要給她指出缺點,她都非常高興。
張伯苓長期任南開大學校長,有一次他看見一個學生手指被熏得焦黃,便指著他說:“你看,把手指熏得那么黃,吸煙對青年人身體有害,你應該戒掉它!”但這位學生反唇相譏:“你不也吸煙嗎?怎么說我呢?”當下張伯苓將自己所存呂宋煙全數拿出來,當眾銷毀,并表示再不吸煙,果真如此,張伯苓再沒吸過煙。
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組織,黨員的自律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在當今市場經濟環境里,一切經濟活動都與市場為驅動,一些領導干部經不起錢權色的誘惑,自律自然丟到腦后。這樣,他律就變得十分必要的。早在1944年,毛主席在"為人民服務"中這樣寫道:"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
這段話句句在理,實在,群眾聽起來很舒服。可是,全國解放后,由于知識分子提意見,被說成"資產階級的右派分子向黨猖狂進攻";彭德懷由于指出大躍進的激進行為,在廬山給毛提了意見,被打成反黨集團;還有文革中所謂的"二月逆流"等。這些悲劇說明,雖然當年毛意識到監督和批評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機制對他本人的有效監督,使得他犯了很多嚴重錯誤。十五大報告指出了民主監督的重要性,強調要充分發揮輿論監督,人大監督,輿論監督,群眾監督。
古人講究"修身慎獨",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即使是獨自一人時也不要忘了約束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倘若領導者自制能力比較弱,在某一時刻任意放縱自己的情緒,意氣用事,此時的失控往往就會釀成嚴重的后果,或者導致談判不能進行,或者失去大客戶。總之,不懂得約束自身的經營者,對于他所在企業的發展是不利的。
人本身就有與生俱來的懶惰、沖動、貪玩、喜歡享受等劣性,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但是我們需要發展,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上,需要負更多的責任,這就需要我們要有一定的自制能力。譚小芳老師認為,身為企業的領導者,自制的能力更是需不斷培養。請看下面的案例:
武漢市漢陽就曾有一個情緒容易沖動的小工廠老板,有一次他發現手下一名員工偷拿廠里的貨到外面去賣,他大發雷霆,一氣之下一巴掌打過去,正打在那名員工的耳朵上,結果那名員工被他打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