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企業就是培養職業經理人的平臺,學校只能提供一些理論,真正要學會做事的方法,只能通過企業實踐取得經驗。因為國外的市場比較成熟,所以大部分國外企業都能夠給職業經理人提供一個學習的環境。但在國內,由于職業經理人的市場還在發展之中,很多企業在管理方面還在摸索,所以職業經理人沒有在實踐中學習的機會。
我一直在琢磨國外企業的運營管理到底與國內企業有什么分別?經過與諸多民企的接觸,我發覺兩者很大的差別就是“管理機制”的建立。
在外企時,由于整個環境具備了完整的管理機制,做事效率高,所以,這些職業經理人做事得心應手。而到了民企,這個無形的舞臺沒有了,習慣了照規矩做事的職業經理人馬上就失去方向,很多都無法適應。
一次偶然的授課,在校方的支持下,我采用“工作室”方法。其中,理論部分大量壓縮,兩天課程有一半時間是學員通過作業來“體驗”定策略與定機制的關系。那一次,我要求學員在“團隊協作”、“溝通能力”與“知識掌握”三個方面下功夫。最后學員的反饋都很好,甚至有人說這是他上過的最好的 EMBA 課程。
那次的經驗堅定了我對課程內容與學習方法的路線選擇。在此基礎上,我更制定了六門“企業運營基本功”課程,分別是:持續策略創新、商業模型的形成、 銷售 管理 、財務計劃與管理、執行機制、領導力的培養。
創新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企業生存之道。首先,學員要學會用分析模型對市場作出系統性的了解,再將自己企業定位清楚;其次,要對不同的創新手段有全面認識,并初步選擇適合自己企業的創新手段;最后,要對管理創新給予特別的關注,尤其是核心與非核心的管理。
商業模型這個詞的使用頻率雖高,但實際上定義并不清晰。這個模塊的學習,將會厘清定義,讓企業能夠判斷出不同的商業模型的具體作用,策略也通過商業模型開始進入計劃層。
人們對于銷售的認識其實一直存在誤區,認為銷售管理就是銷售技巧,控制客戶。實際上,銷售管理要做的是定義銷售流程、市場分格、銷售組織、流程監控、準備銷售計劃、最后達成銷售目標。正確的銷售管理是讓企業直接掌控客戶資源,將銷售流程的可預見性和透明度提高。
一切公司的運轉離開了財務,就好像軍隊沒有糧草,只能紙上談兵一樣。但很多企業的財務部門更像是會計部門,只是專注提供財務報表,而無法給企業提供對市場的預測和計劃執行的預計。這個模塊,將糾正這些固有的做法,將財務計劃與管理納入企業的管理機制中。
企業運營其實是通過很多“執行機制”來實現的。通過案例分析,學員會明白什么是執行機制,機制達到的目標,更會學習到制定機制的思路。
人是企業的關鍵資源,企業對于員工領導力的培養,將極大的提升企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通過對大量實例的分析,企業可以甄選適合自己的培養方式。
職業經理人必然成為職場主流,民企也必定要承擔起發展經濟的重任。職業經理人面對的挑戰是不太理想的 企業管理 環境與自身成長之間的矛盾,而民企的挑戰則是缺乏機制。因此,我希望幫助職業經理人對管理理論與機制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并幫助民企打造管理機制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