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這場世界金融危機困境面前,很多曾經無往不利的明星企業與卓越的CEO們驚慌失措,在逆境中不斷做出錯誤決策,把企業帶入深淵。相對的,仍有一些企業領導者能夠不受客觀環境的影響,依然作出正確的決策,不僅沒有被逆境擊倒,反而帶領企業走上更高的臺階。因此,當企業陷入困境的時候,存亡的關鍵多取決于企業的領導者。能夠在逆境中不受環境干擾,沉穩應對,就需要領導者除具有高度的領導力與戰略視野外,更需要有極高的抗逆境能力。
抗壓力
在困境中,企業的領軍者必須具有極強的抗壓能力才可能帶領團隊同逆境抗爭并閃爍出智慧的火花。抗壓能力是逆境中其它技能的基礎,沒有此項特質,其它的技能將很難成立。
我們常常講到IQ和EQ,既所謂的智慧商數與情緒商數,我們通常認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要具備以上兩項特質,但是,當企業陷入困境,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時,企業的救世主往往不是那些高IQ和高EQ的管理者,而是那些擁有高AQ(逆境商數)的人。一個人AQ越高,越能以彈性的思維與情感來面對逆境,積極樂觀,不畏懼困難的挑戰,通常能在不受逆境干擾的情況下發揮創意,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案,即使受挫也越挫越勇,不屈不撓,最終成就卓越。
筆者認為,100%的成功=20%的IQ+30%的EQ和50%的AQ。因為,我們往往不缺乏智慧與創意,缺少的是在逆境中依然能夠產生這些智慧并長期堅持不懈。成功不是一個瞬間的質變,而是一個正確的質量積累的過程,能積累多少,能積累多久,多是由一個人的AQ決定的。
如今全球企業的平均壽命在逐年縮短,在中國更是如此,平均壽命低于兩年。雖然有市場競爭激烈的原因,但是更主要的是企業主遇到困境后的短視行為讓企業遇到困境就采取回避的態度,甚至馬上關門,換個戰場重打鑼鼓另開張。筆者的一位朋友在16年的創業生涯中先后創辦了9家公司,都是當公司陷入困境,不賺錢的時候出售或關停公司,雖然他沒有陷入困境當中,但是至今卻依然是一家20幾人的小公司老板。
對照一下短命的失敗企業與成功的長青企業,兩者最主要的區別是前者回避困難與風險,而后者遭遇的困境遠多過前者,但是都頑強執著地走了過來。看看世界知名企業,再看看本土一些成功的企業,哪個沒有在成長中遭遇重重困境呢?又有哪個選擇了退卻呢?很多成功的CEO都是出色的“救火隊長”,他們具有把企業從逆境中帶出來的本領。因此,企業領導者在逆境中的抗壓能力值得我們重視。
娃哈哈的領導者宗慶后就具有極強的逆境成長、生存能力。身價幾十億的他從不參與打高爾夫球等奢侈的社交活動,他大部分工作時間都是待在市場的一線,直接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面對各種突發的挑戰。娃哈哈以一個幾十人的校辦小廠起家,一路走來,成為今天銷售額過百億,世界第五大飲料生產企業。這個過程并非一帆風順,期間有市場大環境的幾次致命打擊,有“兩樂”的進攻與圍剿,有達能亦敵亦友的博弈。但是這些挑戰沒有打垮娃哈哈,反而使其更加強大,使宗慶后變得更加游刃從容。
逆境中的利器
“速度”和“集中”是逆境中的利器。集中資源,以質量換取時間的做法在困境中具有神奇的功效,特定時間點資源高度集中結合閃電般的速度可以創造奇跡,逆境中速度的價值是無可比擬的。逆境中的速度能為組織換來比金子更珍貴的時間,同時帶來超乎想象的強大力量。
在困境中往往時間拖得越久,局勢對自身就越加不利。因為逆境中隨著時間的拉長,人的信心、斗志、意志力會逐漸遞減,而逆境中不利的變數受環境影響也會逐步大增。柯達與富士有一段時間因為數碼技術的沖擊而陷入困境,富士采用的是相對保守的做法:觀望數碼市場,促銷傳統影像產品,阻止銷量下滑,等待環境發生改觀。而柯達則主動出擊,在富士還在對市場猶豫、等待的時候大膽布局出擊,主動淘汰傳統膠片,進軍數碼影像市場。等富士看清市場再跟進的時候,柯達已經走出很遠。
“營造勢能”也不可或缺。“勢”在軍事、商業、競技等活動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能夠有效利用這種類似物理學中的慣性勢能,就可以創造出力量的奇跡。孫武所謂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運用勢能營造出的一種心理戰術。對方則在這種勢能的壓迫下喪失斗志,繼而潰敗。在逆境中,通常都是一股負面的勢能在對我們產生作用,此時如何保持頭腦的冷靜,把對自己不利的“勢”扭轉過來,是逆境中領導者最可貴的智慧。1996年沃爾瑪登陸中國時采取的就是這種策略,它采用強勢策略,以巨鱷的姿態出現,給消費者留下了一個貨品齊全,價格低廉的印象,為其之后的開店吸引人氣鋪平了道路。
“出奇制勝”可使逆境局勢發生逆轉。但是基于客觀環境下可行的奇招不僅很難找到,更存在巨大的風險。此時企業領導者對市場的了解與發散性的思維創意就顯得很重要。
“整合資源”。逆境時最缺乏資源,在逆境中能否發現別人看不到的機會,這就要考驗一個企業領導者的逆境智慧。牛根生就是這樣一位苦難中成長的企業家,在他創業初期,手頭資產不過幾十萬,員工不過二十幾人,沒有任何生產設備與奶源等乳品行業入門的必須條件。他采用整合資源的做法:沒廠房,沒人,就找其他乳品企業搞合作,貼蒙牛的牌;沒錢買設備,就以有限的資產作擔保賒購設備,而后以設備作為抵押再貸款經營;沒有品牌知名度,就借助內蒙古當地知名企業的光,以很少的廣告投入坐順風車;沒有奶源就發展培育奶農合作,讓成千上萬的奶農為蒙牛工作,自己不用養一頭牛。
信心和信息
信心是逆境中最缺乏也是最珍貴的。在企業陷入困境,員工失去信心的時候,通過一些振奮人心的儀式來提振信心與士氣是非常有效的。如很多企業頒布一些新規或新的領導人就職時隆重的儀式,就是在傳遞給大家一種“很重要”、“煥然一新”等信息,同時以環境增強大家的信心。在經營活動中,很多經營不景氣或因故停產、停業的企業再次開張營業時都會非常隆重,以一種獲得新生的姿態出現,也是在提振顧客和員工的信心及引起重視。
準確的信息獲取,將給逆境中的企業創造更多的機會。在這個信息發達的社會中,企業卻普遍對信息的獲得缺乏熱情,多停留在競爭對手的一般了解及膚淺的消費者調查上,很多大企業甚至因此失敗,而一些小企業雖然承受的市場壓力很大,但他們善于捕捉與利用各種信息,使自己處于一個相對的優勢地位。信息對于一個中小企業的價值更是重大,中小企業完全可以依靠獲取信息的優勢來勝出競爭對手,而所要付出的成本與風險是很小的。
逆境是一所學堂,它教會強者如何成長,弱者如何生存。志向高遠的管理者面對困境應該報以的不是沮喪與彷徨,而應是從容的微笑。E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