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的領導者在開口之前往往先思考。甚至在閑談之中,他們也會仔細考慮對方的評論,在作出回應之前停下來考慮一會兒。之所以顯得內向,是因為他們熱衷于進行有意義的談話,而非無謂的閑聊。而在危急時刻,他們反而更能保持言語溫和,語調緩慢,絲毫不受談話或者周圍環(huán)境中的激烈情緒影響。
人們之所以把內向視作為一種缺陷,通常是他們混淆了內向與羞澀,羞澀是一個天生棘手的問題,而內向則不是。羞澀的人是怯于開口,而內向者只是因為身處過激的環(huán)境,如果說天性很難改變,但是我相信改變環(huán)境要容易得多,內向者便會由此散發(fā)出外向的領導力和社交魅力。
領導力表現之一:總會戴上外向面具
變得外向是種能力
我的朋友亞歷克斯,他在一家金融服務公司做公關主管。亞歷克斯告訴我,外向偽裝是他在七年級時就教會自己的事情,那時他覺得其他的孩子都欺負他,所以他要變得外向。
亞歷克斯觀察人們說話、走路的方式,尤其是那些占據主導地位的男士。亞歷克斯還從他天生的優(yōu)勢中獲益:“我知道男孩子基本上只做一件事——追女孩子。那時我已經跟幾個女生有過交往,另外我很擅長體育,有兩把刷子。”
如今,亞歷克斯完全是一副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領導風范了。我從來沒有見他心情不好過。但是,如果你在談判桌上遇到他,你會看到他好戰(zhàn)的一面。而如果你打算跟他共進晚餐的話,你就會看到他內向的一面。曾任教哈佛 心理學 的布賴恩·利特爾教授,他在哈佛的課程總是座無虛席,下課的時候根本不需要鈴聲,大家的掌聲就足以說明他受歡迎的程度。熟悉利特爾教授的人會知道,拋開他的公共形象和教學上的榮譽,他其實是個非常憂郁的人,絕對的內向者。聚會上,只要他有機會或者借口“呼吸一點新鮮空氣”,他就一定會逃離那個喧鬧的地方,同朋友進行一些安靜的交談。如果他被迫外出太久或者被卷入任何帶有沖突性的情境,他就會生病。
你可能會感到疑惑,像利特爾教授這樣的超級內向者,是怎樣讓自己在公開演講中做得這么好呢?這個答案非常簡單,而且同他開創(chuàng)的心理學新領域相關,那就是自由特質理論。自由特質理論認為,我們天生的因素與文化賦予了我們某些性格特征,比如內向,但是我們可以在某些“個人核心項目”中超越自己的性格限制,正如亞歷克斯在他學生時代所做的事情一樣。
換言之,內向者可以為了他們認為重要的工作、他們愛的人,或者任何他們重視的事情而表現出外向者的一面。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一名內向者會讓他外向的妻子去參加一個驚喜派對,而自己參加女兒的家長會。同樣,也解釋了一位外向的科學家如何能有條不紊地在實驗室里工作,為何一個隨和的人可以在商業(yè)談判中變得堅強,為何一個脾氣古怪的叔叔在帶著他的侄女去吃冰激凌時可以變得很溫柔。
當我們參與到那些個人核心項目中時,我們的生活質量會有大幅提升。這些個人核心項目主要是指我們認為有意義、可以進行管理、沒有太大的壓力,還會得到他人支持的事。當別人問我們“近來可好”時,我們可能會給出一個隨意的答案,但是我們真實的反應卻是對方在詢問那些我們的個人核心項目進展如何。
這也就是為什么利特爾教授這個絕對的內向者,會作出如此激情四溢的演講了。他就如同當代的蘇格拉底,深愛著他的學生們;為他們打開視野和致力于促進他們的成長,是他的兩大個人核心項目。
很多人會對戴著面具的自我感到不安,哪怕只有一小會兒。如果我們告訴自己那個偽自我才是真實的,而后表現出非自我的特征,我們最終會爆發(fā),甚至會毫無緣由地抓狂。利特爾巧妙地解決了這種不安。我們只是裝作外向,沒錯,這種不真實在道德上也是模棱兩可的,但如果這是與自己熱愛的項目相關,或者是一次專業(yè)性的要求,那么我們所做的便正是莎士比亞所推崇的理想——對自己忠誠。
領導力表現之二:總處在自我監(jiān)控中
進入自己的角色
我所認識的人中,埃德加在自我監(jiān)控方面做得最出色。他在美國社交圈里是個名人,也是個深受大家歡迎的人物。他和妻子幾乎每周日晚上都會舉辦或參加籌款晚會。然而埃德加卻自稱是名內向者,他說:“我寧愿坐在那里讀書或者思考,也不愿意跟人交談。”
但埃德加卻不得不總是陷入同他人的交談之中。一旦成為別人宴會上的賓客,埃德加就會進入自己的角色。“從大學開始,甚至是最近,我參加晚宴或雞尾酒會之前,都要準備一個索引卡片,在上面寫上三五個有趣的小故事。白天的時候我就帶著這些卡片——如果有什么打動我的事情,我也會記下來。然后,到晚宴的時候,我就會找合適的時機把這些小故事講出來。有時我還會到洗手間里拿出我的小卡片來看看上面的故事。”
我們中間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超越自己性格本能的事情呢?也許利特爾教授剛好是一名優(yōu)秀的演員,很多公司的總裁也有表演的天賦,那么其他人呢?
心理學家理查德·利帕嘗試過回答這個問題。他召集了一組內向者到他的實驗室,要求他們假裝在給學生們上一堂數學課,要變得像一個外向者一樣。接下來,利帕和他的研究小組拿著攝像機開始錄像,測量這些內向者的步幅、與“學生們”之間的眼神交流情況、講課占課堂總量的比例、語速和音量,以及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長。他們也通過記錄下的聲音和肢體語言,來評估他們普遍意義上的外向行為。
然后,利帕對另外一組真正的外向者也進行了以上的實驗。他發(fā)現,盡管后一組要更外向一些,但很多偽裝外向者也足以令人信服。如此看來,大部分人還是知道如何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偽裝的。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了這樣一點,但我們的步幅、講課的時間和臉上的笑容在不知不覺中就會暴露我們是內向者還是外向者了。
當然,我們可控制的自我表達程度還是有限的。部分原因我們稱之為“行為泄露”,也就是說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通過我們的肢體語言暴露真實的自我,比如:在某一個時刻,外向者會同別人進行眼神交流,而內向者則會微妙地將視線移開;對一個有技巧的演講者來說,他們可能會把受眾當成一種負擔,但他會把演講進行得更加有趣。
那些利帕實驗中的外向偽裝者是怎樣讓自己做到如此接近真正的外向者的呢?研究發(fā)現,內向者尤其是那些可以把自己偽裝得很像外向者的內向者,通常在一個特征上得分都很高,這個特征被心理學家稱為“自我監(jiān)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