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不服老不服輸的心態。孔子說: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中國很多優秀企業家都是50后、60后,現在仍不愿服老服輸,不給年輕人機會,甚至成為企業持續創新發展的障礙。反觀那些更年輕的新經濟(310358,基金吧)富豪們,則心態更為開放,比如馬化騰、丁磊和馬云等,很早就在謀劃接班人問題,為最后的撤退做過渡。
二是害怕家產落入外人之手的心態。如同華為一位高管所說:西方企業基本都平滑地走過了接班人階段,但在中國文化里,民營企業家們內心最希望的還是“子承父業”(假如沒有兒子,女兒的婚事就是一樁大事了),以確保家族企業基業長青。雖然也有一些創始人開始找 職業 經理人 搞“雙打配合”,但打來打去的結果還是弄成了“單打”,不是找不到好的職業經理人,而是看你能不能放下,愿不愿意花時間去培養。比如“美的”的方洪波與何享健非親非故,這種“交接棒”的方式在廣東開了先河。
三是“我還會回來”的心態。許多企業家將交接棒遞給接班人之后,卻退而不休,弄得接班人坐臥不安。其實,大多數創始人出山后還是辜負期望晚節不保,比如雅虎創始人楊致遠、戴爾創始人戴爾。
有人說,西方式管理的精髓在于“診斷階段”,依靠一整套儀器來檢查判斷身體狀況。而東方式管理更像是“望聞切問”的中醫療法,講究補氣血調平衡,更看重“人”的因素。中國的企業家們要想獲得可持續發展和基業長青,不妨放下一些心態,選接班人固然重要,更重要的還是把企業的治理架構搭建好,把治理制度建設好,把文化制度優化好,確保企業按一定程序議事、論事、做事。有了好的制度和文化,接班人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