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陶華碧這個名字,你也許不知道是誰,但如果說起她一手打造的辣椒醬的名字——“老干媽”,恐怕就沒有人不知道,而且可能還吃過。
節前,“老干媽”的創始人陶華碧現身貴州“兩會”現場,引起熱烈追捧。陶華碧表示2012年“老干媽”產值33.7億元、納稅4.3億元,而2004年產值只有8億元,也就是說在8年的時間里,企業的產值翻了兩番。
然而將幾元錢的辣醬做到與貴州茅臺齊名的,竟然是一個沒背景、沒資金、沒文化的普通女人。20多年來,陶華碧把一家路邊小吃店變成了如今貴州省的龍頭企業。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老干媽”
“我學校地方小,沒有賣的,每次長假或周末去紐約玩的時候一定要買很多帶回來給同學。有了‘老干媽’吃飯就是香。”在美國留學的王磊告訴法治周末記者,“‘老干媽’是我們這些海外留學生心中的神品,吃不慣外國菜的時候特別懷念這種味道。”
目前,“老干媽”已經遍布5大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
但是當談及自己的創業經歷時,陶華碧的聲音變得哽咽:“我獨自一人拉扯兩個孩子長大,擺過攤、拉過黃包車,整個背上都貼著膏藥,男人能做的我也能做。那段時光不堪回首,所以我才更懂得珍惜,知道做什么就要珍惜什么。”
陶華碧起初靠賣米豆腐為生,每日 用背簍背到龍洞堡叫賣。由于背簍太大,經常擠不上公交車,有時連司機也嫌她礙事不許她上車。1989年,陶華碧用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一點錢,用四處撿來的磚頭蓋起了一間房子,在貴陽市南明區龍洞堡街邊,開了個簡陋的小吃店,專賣涼粉和冷面。
經過幾年的經營,陶華碧靠小吃店積累了一點資金,小吃店也改成了一間飯店。
由于價格便宜、分量特別足,而且遇上真有難處的學生陶華碧就不收錢,所以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老干媽”。
可是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飯店的生意越來越差,反而很多人來買陶華碧自制的麻辣醬。還有很多人來這吃飯就是為了吃“老干媽”的麻辣醬,聽到沒有麻辣醬轉身就走。這件事給陶華碧的觸動很大,她看準了麻辣醬的市場潛力,決定潛心研究麻辣醬。
陶華碧經過反復的思量終于作出了改變其一生命運的決定:放棄餐館辦食品加工廠,專門生產“老干媽麻辣醬”。陶華碧自己背著麻辣醬穿梭在各個食堂、商店之中,推銷自己的產品,這一年“老干媽”已經50歲了。
但正是這樣,陶華碧用肩膀將“老干媽”這一品牌背向了世界。
不變的游戲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