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管理
顯然,管理的第一個要素是目標,經營概念講績效,非經營概念講目標。第二,一定是在組織范圍內才是管理。一個行走在沙漠中的人,一旦不屬于任何組織,就沒有了管理問題,除非把對他自己的管理也叫管理。所以談管理離不開組織,只有組織才需要管理,這是由特定的目標和資源的稀缺性決定的。任何目標都是在有限的人和資源條件下達成的,目標確定就需要管理,目標不存在的時候就不需要管理了。第三,設定人在組織中的活動方式和游戲規則,如激勵、約束和懲罰等,這始終是管理的重點。管理人的行為,目的就是要用最有效、最經濟的資源最快最準確地達到目標。
所有的管理書籍無外乎三個大類:目標、組織、人群行為;管理學流派也大多由這三個方面派生。從過去100年來看,平均一年一個新學說,且很快流行全球,比如:平衡記分卡、縱向一體化、核心價值、核心競爭力、愿景等。然而眾多的理論也給企業經營者帶來很多困惑,有的照著做不對,不照著做也不對。管理之父彼得•德魯克說,管理一定是有效的,管理學是有價值的。他寫了很多著作,做企業的人知道他相當于中國人知道諸葛亮。我見到過加拿大教授亨利•明茨伯格,他也是管理學大師,可他認為完全沒有讀MBA的必要。
管理是一件既簡單又復雜的事,既有看得見的條條框框,又有許多看不見摸不著的規則。如果對一件事情,能把它的潛規則說清,應該是智者和圣賢的工作。為什么?通常的人都只能看見、看到,看清楚、看明白;但只有圣賢和智者才能做到看破、看透和看穿。所謂看破、看透、看穿,就是能從事物的反面去看,而非只從正面去看。舉例說,如果你能看到生,這叫看見;如果又能看到死,就叫看透。我看見人,叫看明白;但我還能看見“獸”和“鬼”,這叫看穿。
因此如果這本書能給大家揭示出一些潛規則,不僅看見正面的,也能看到反面的;不僅能看到陽光的一面,也能看到陰暗的一面。不僅能看到大家認為“是”的東西,也能看到大家認為“非”的東西;不僅能看到“似是而非”的東西,也能夠看到“似非而是”的東西。這樣一個“掰開了揉碎了”的過程,對于所有管理企業的人來說,無疑是打開了另一個天地,展示了另一種境界,從而為大家開啟了另一條發展的道路。
什么是好企業
我非常尊敬 企業管理 這門學問。現代管理據說是從彼得•德魯克開始,是他把管理作為非常重要的學說進行不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