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 開放30年,中國經濟從落后邁向騰飛,中國企業從萌芽走向崛起,一批成功的企業家已然登上歷史舞臺,擎中國商業之巨擘,領中國管理之走向,普受世人之擁戴。毋庸置疑,這些商業領袖的管理理念與管理方法決定著中國企業的未來。那么,我們應該從他們身上汲取什么營養?他們骨子里流淌的商業基因將引領中國管理走向何方?
家電第一CEO的管理創新
1984年,青島市家電公司副經理張瑞敏迎來了人生的轉折性時刻,他被任命為青島電冰箱總廠廠長,中國家電業的一段海爾傳奇也就此來開序幕。以“名牌戰略”為指導,張瑞敏帶領企業從一個虧空147萬元的集體小廠,發展為全球營業額高達1180億元的海爾集團,成為世界第四大白色家電制造商、中國最具價值品牌。
在 北大 縱橫管理咨詢集團首席合伙人王璞看來,“從OEC到SBU,從人人做好螺絲釘到人人都是活力細胞,張首席帶領海爾完成了從 制造業 20世紀泰勒制到21世紀人本主義的飛躍。”
借鑒國外先進企業的管理方法,張瑞敏創出“日事日畢、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目標層層分解量化到人,每人、每日 做的每件事進行清理控制。這一模式至今仍是廣大制造企業學習的模板。
1999年,張瑞敏領導海爾進行以市場鏈為紐帶的業務流程再造,并創新探索出全員SBU的管理理論。這一理論對中國企業直線職能式組織結構進行了變革,使每個部門、每個員工都面對市場,變職能為流程,變企業利潤最大化為顧客至上。
面對全球化競爭,張瑞敏探索出海爾“人單合一”信息化管理,通過將人與定單掛鉤的辦法,實現與用戶零距離、 銷售 零庫存、應收賬款零逾期。“人單合一”為中國企業全球化管理提供了創新思維。
IT教父的人才培養
1984年,40歲的柳傳志創辦了新技術發展公司(聯想前身)。貿工技發展道路,成為奧運會全球合作伙伴,收購IBM個人電腦事業部……聯想最終登上了中國IT業的頂峰,柳傳志也悄然完成向投資人和企業教父的轉型。
王璞認為,中國交接班做得最好的企業,聯想當之無愧。
柳傳志將西方現代化的管理理論與中國企業實踐相結合,總結并提出了“ 企業管理 屋頂圖理論”等管理思想,形成了系統的以“建班子、定戰略、帶隊伍”為理論核心的管理體系,是中國企業現在及未來學習的樣本。
柳傳志實現了聯想控股的企業股份制改造,建立了產權機制和激勵機制,使一大批年輕人走上第一線領導崗位,為其他中國企業樹立了人才梯隊建設和藝術交接班的成功榜樣。
在新的發展時期,柳傳志積極探索實業企業的戰略驅動投資新路,嘗試將聯想的成功管理經驗復制到投資的企業身上,這一道路的經驗或教訓必將在未來成為其他企業汲取的營養。
“登山明星”的健康心態
1988年,王石對自己成立四年的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更名為深圳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開始進軍 房地產 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