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大體需要并喜歡被人簇擁,在公眾場合發表的演講,到如何地方都表現出主人姿態,那種頤指氣使、躊躇滿志的感覺很是讓人生厭,卻有總是在情理之中。似乎平臺是自己搭建的,機會是自己提供的,這個貌似合理,但實際卻是謬誤。
因為領導力原本就應該是從基礎得到的支撐的,任何領導結構都是從下而上支撐的。當把自己設定成為施與者,那么勢必會讓自己疲于奔命,不管是在資源的配備與機會的給予方面,還是在對前途的承諾與目標達成方面,領導就必然成為眾矢之的,就會本末倒置。
事事都是親力親為的領導,雖然會以公仆的形象得到廣泛的愛戴,卻最終不僅得不到那些能力很強的有志者的真心歸附,搞不好也會讓自己累死在任上的。
從上到下的指令性結構,會讓下屬缺乏進取心與主觀能動性,所形成的倒掛必然會導致舉步維艱的程度;如此趨勢之下,會形成很多內耗局面,比如等靠要的思維心態與行為習慣,缺乏責任感,以及內部充滿指責與抱怨,不同職能之間的惡性競爭,以及內部的勾心斗角,合作的不協調。
我們希望領導低調而內斂,并不是說領導就不能發表演講,而是所講的內容需要仔細斟酌。因為你的一個表情,一個措辭,就會傳遞出相應的信號,指明一個方向。但問題是萬一出現了方向的誤導,會導致很多人的時間與生命在浪費之中度過,那個責任擔待不起。
在中國的領導最喜歡那種被人簇擁,被鮮花與掌聲圍繞,處處都是歌功頌德的聲音,即使是出國訪問,都儼然一副領導視察的樣子,娓娓道來的都是布道者的形象。
即使在國際化的談判桌前,都只談道義不去追索利益,姿態總是高高在上,形象與虛榮心得到了滿足,切實的利益卻受到了損失。貌似風光的背后隱藏了多少無奈,是短暫的輝煌之后,又會受到多少指責與唾棄。
領導意味著什么?是付出還是索取?是高高在上的監管,還是心甘情愿的服務與奉獻,是把權利當成禪讓并標榜自己的崇高。
禪讓權利,謙恭低調,這恐怕只有在物質財富極為匱乏,做領導是一件苦差事的狀況下,或者是在有嚴格的權利制衡機制,制度完善得無懈可擊,并讓自己無法從權利之中漁利,或者即使短暫的漁利之后,都會隨時會受到法律的懲罰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出現。
我們總是艷羨于領導所享受到的逢迎與附庸,卻難以想像領導所承受到的那種高處不勝寒的心理壓力,也不能感受到領導內心所承受的深切而惴惴的恐慌與不安全感。畢竟當一個職位充滿榮耀與利益的誘惑力,每個心理正常的人都會加入去爭奪的行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