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陌生拜訪是有好處的,因為這樣可以鍛煉
銷售 人員的勇氣,特別是在毫不熟悉客戶情況的前提下,更加可以鍛煉銷售人員的應變能力和溝通技巧;尤其是相比于事先溝通后的拜訪,陌生拜訪給銷售人員的壓力更大,如果銷售人員能夠堅持陌生拜訪,最后一定是“能力超強”。
誠然,這樣的觀點具有一定的可實施性,相信也有不在少數的企業通過這樣的方式贏取了很多訂單。當面與客戶溝通互動會給對方以更加深刻的印象,即便不能當時就成交,也算是對后續的銷售行打下了基礎。
可是,應用這一方式有兩個大的前提:第一,能夠找到目標客戶,并且客戶符合自己的產品特性;第二,產品從各個方面來說足以能夠打動客戶??墒?,這兩個前提也不是那么好達成的。做過電話銷售的人員都知道:能從50個電話之中找到一位具有購買意向的客戶,那就可以算是很優秀的成績,最終能夠達成交易的概率又會低上幾分。諸強華老師認為,與電話銷售相比較,陌生拜訪是在沒有確認客戶有沒有購買意愿的前提下當面與客戶進行溝通互動,這一行為中的不確定要素太多;還有另一個問題就是,即使客戶有購買的意向,銷售人員能否在短暫拜訪中與客戶充分地交流,讓客戶能夠從方方面面了解到產品詳情?如果客戶暫時無法抽出時間接待銷售人員,銷售人員又需要做出什么樣的后續行為來保證下一次的拜訪能夠成功?
諸強華老師指出,一部分企業應用陌生拜訪的方法其實就是掃樓,這種方法的確能讓快消品企業或必需品企業得到一些訂單,因為這種方法使得企業找到目標客戶更加直接有效。不過,這些類型的產品,利潤往往較薄,企業為了實現利益的最大化,需要雇傭更多的銷售人員來進行產品的推銷,從成本上來說,反而付出的更多。更何況,不是每個銷售人員都很優秀,能夠簽署訂單合同,銷售效果其實很難得到保證。
諸強華老師提醒大家,銷售人員是企業的名牌,代表了企業的形象,貿然的陌生拜訪很容易讓客戶對企業留下一些負面印象。相較之下,實現通過電話或其他方式與客戶進行溝通互動,了解客戶的類型以及真正的需求,這樣更容易讓銷售人員拿出對應的策略。在銷售人員與客戶交流時又有針對性地解答客戶的疑惑,還能夠體現銷售人員的專業性,簽下訂單的成功率也會更好。當然,所消耗的成本也就更低。
京ICP備12005558號
隨機讀管理故事:《兩棵樹,你砍哪一顆?》
老教授問:“如果你去山上砍樹,正好面前有兩棵樹,一棵粗,另一棵細,你會砍哪一棵?”
問題一出,大家都說:“當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說:“那棵粗的不過是一棵普通的楊樹,而那棵細的卻是紅松,現在你們會砍哪一棵?”
我們一想,紅松比較珍貴,就說:“當然砍紅松了,楊樹又不值錢!”
老教授帶著不變的微笑看著我們,問:“那如果楊樹是筆直的,而紅松卻七歪八扭,你們會砍哪一棵?”
我們覺得有些疑惑,就說:“如果這樣的話,還是砍楊樹。紅松彎彎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閃爍著,我們猜想他又要加條件了,果然,他說:“楊樹雖然筆直,可由于年頭太久,中間大多空了,這時,你們會砍哪一棵?”
雖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蘆里賣的什么藥,我們還是從他所給的條件出發,說:“那還是砍紅松,楊樹中間空了,更沒有用!”
老教授緊接著問:“可是紅松雖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厲害,砍起來非常困難,你們會砍哪一棵?”
我們索性也不去考慮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結論,就說:“那就砍楊樹。同樣沒啥大用,當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問:“可是楊樹之上有個鳥巢,幾只幼鳥正躲在巢中,你會砍哪一棵?”
終于,有人問:“教授,您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測試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說:“你們怎么就沒人問問自己,到底為什么砍樹呢?雖然我的條件不斷變化,可是最終結果取決于你們最初的動機。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楊樹;想做工藝品,就砍紅松。你們當然不會無緣無故提著斧頭上山砍樹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標,做事的時候才不會被各種條件和現象迷惑。你的目標明確了嗎?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閱讀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