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做演講”還是企業(yè)研修會等場合,每當我接觸到企業(yè)的高層”管理者或主要干部時,他們總是抱怨下屬的表現無法盡如人意,覺得怎么教都教不會,著實為了指導或培育下屬而傷透腦筋。其實,這并不是他們沒有能力,而是不懂得帶人的技巧。
問題出在誰身上
在年紀較輕的主管方面,他們經常表示自己因為下屬始終聽不懂自己的意思,而大發(fā)雷霆或感到煩躁不安;而資深的主管,又覺得自己和下屬的年齡差距太大,不容易進行溝通。出現這樣的情況,不少人認為下屬之所以做不好工作,原因是出在他們身上,或不夠認真或缺乏干勁;而也有主管懷疑下屬的不成才是自己造成的,因而時常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盡。
目前有不少企業(yè)都將 教育 下屬的責任,全都推給直屬主管,而主管也只能靠個人的能力和力量教多少算多少。比如,只告訴員工設定的目標,要他們盡力而為,而完全沒有詳細說明工作的方式或提供更精確的指示,更不要說為什么要這么做了。這根本是典型的“無能主管”的作法。
如此說來,如果主管不知道該怎么教,下屬的表現自然也就無法讓人滿意了。有一種說法是,一家公司八成的業(yè)績是由二成的員工創(chuàng)造出來的。也就是說,企業(yè)是由二成的“英才”和八成的“庸才”所組成的,如何改變這樣的結構真的要考驗主管了。
那么,責任到底應該歸咎于負責指導的主管,還是負責學習的下屬呢?其實,這二者都沒有責任,只是因為負責教的人不知道怎么教而已。
隨機讀管理故事:《 四塊糖的領導力》
日前,偶然看到了一個《四塊糖》的故事。故事說的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任校長時,又一次在校園里偶然看到王友同學用小石塊砸別人,便當即制止了他,并令他放學后,到校長室談話。
放學后,王友來到校長室準備挨罵。
可一見面,陶行知卻掏出一塊糖給他說:“這獎給你,因為你按時到這里來,而我卻遲到了”。王友猶豫間接過糖,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放到他手里說:“這塊糖又是獎給你的,因為我教訓你不要砸人時,你馬上不砸了。”王友吃驚地瞪大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給王友:“我調查過了,你用小石塊砸那個同學,是因為他不守游戲規(guī)則,欺負女同學。”王友立即感動地流著淚說自己不該砸同學。陶行知滿意地笑了,掏出第四塊糖遞過去說:“為你正確認識自己錯誤,再獎勵你一塊!我的糖發(fā)完了。
啟示:
我們過去都說“管理出效益”。這兩年,它被另一個更時髦的詞,那就是“領導力”。
閱讀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