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物質激勵重要呢?還是精神激勵重要呢?這是每一位領導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有眾多的專家和學者的研究結果證明“精神”比“物質”更重要,但僅僅依賴精神激勵肯定是不行的。
下屬為什么要追隨你?是因為你能夠滿足他們利益上的需要,如果不能滿足他們利益上的需要,他為什么要追隨你?
盡管這樣的觀點不容易讓人們接受,但這是人際關系最本質也是最現實的體現。
激勵的基本法則,學會給予
由央視主持人張紹剛擔綱主持的職場欄目《非我莫屬》深受大家的喜愛。12位來現場招聘的企業高管心里很清楚,要招到自己喜歡的人才,就要給出一個有競爭力的“職位”和“薪水”。而來應聘的8位年輕人心里也同樣有“一桿稱”,我愿意追隨哪個老板,就要看哪個老板能夠給出讓自己滿意的“職位”和“薪水”。
領導就是交易的結果,當你對他人有所給予或有所承諾的時候,你才有資格對他人“發號施令”。沒有給予,也就不會有索取。
有許多優秀的領導人都非常注重精神激勵,比如松下幸之助、曾國藩等眾多的領導人都非常重視“精神激勵”,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松下早在1965年就在日本帶頭實施5天工作制,1971年松下員工的 薪酬 就已比肩歐洲薪酬最高的國家聯邦德國,1972年,松下員工的薪酬已經接近美國的水準,大約是日本國內的1.5倍。極大地激發了松下員工的工作熱情。當時松下的營業收入比伯利恒鋼鐵公司、高露潔、吉列、高威、家樂氏、好利獲得、斯科特紙業和惠而浦公司的營業額加起來還要多。曾國藩的帶兵秘訣就是“厚餉”。當時湘軍士兵一個月的餉銀是4兩2錢,大約是綠營兵1兩3錢的3.2倍;營官一個月的餉銀是150兩,是綠營守備25兩的6倍。記載說湘軍“士氣高昂,戰斗力遠勝于綠營。”搖搖欲墜的清朝依靠一支由農民武裝起來的湘軍,而不是綠營兵維護了自己的統治。
柳傳志治理公司的基本邏輯就是相信人的本性中具有追求利益的特征。柳傳志曾經這樣與人講:“在早期公司內部人事矛盾激烈的時期,我就采取了一個辦法,讓所有人車坐得更好,房子住得比我還大,錢多多地發。我全都給你了,那我剩下什么?我就剩下領導的權力,我就可以領導你。”
杰克-韋爾奇同樣認為“在想到員工激勵的時候,首先還是應該考慮金錢激勵。”那些輕視“金線”作用的想法是愚蠢的。
下屬為什么要追隨你,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他有“私心”,當他感覺追隨你比追隨他人能更好地滿足自己的“私心”時,他就會選擇追隨你。
人們需要表揚,但沒有一個人會因為老板的幾句表揚而死心塌地地追隨你。缺少物質激勵做支撐,精神激勵就像是“海市蜃樓”,只是好看而已,不可能長久。
你要想激勵你的下屬嗎?就給予他們“看得見”的利益,滿足他們合理的“私心”吧!這是激勵的基本法則。
持久有效的激勵,來自兩個激勵一起抓
這是不是說物質激勵比精神激勵更重要?問題不是這樣的。領導是交易的結果,但我們卻不能用交易的心態來實現對他人的領導。如果你用交易的心態來對待下屬,那么激勵就會隨著交易的結束而結束。要想使得我們的激勵“持續”“長久”,還要注重精神激勵。
有一次,華爾街日報記者就員工激勵問題采訪杰克-韋爾奇:在員工獎勵方面,你認為物資獎勵和精神鼓勵哪個更重要?韋爾奇回答說: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都是必要的,兩者缺一不可。我遇到過只給員工發獎章的老板,他認為多給錢是愚蠢的。我認為這大錯特錯,金錢和精神鼓勵應雙管齊下。
人們需要物質激勵,也需要精神激勵。一方面每個人都有私心,希望他人能夠滿足自己的需要,實現自我的追求;另一方面每個人也都有善心,希望自己能夠滿足他人的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同和尊重。
日本安土桃山時代的飯田覺兵衛是一位勇猛又擅長軍略的武士,效命于加藤清正將軍。覺兵衛辭官歸隱后,曾對別人說:“我第一次在戰場上建功時,目睹了許多患難朋友因戰殉職。心想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我再也不想當武士了。可是,當我回到軍營,加藤清正將軍夸贊我今天的表現,隨后又賜給我一把非常有名的戰刀。這時,我不想當武士的念頭被打消了。后來,每次從戰場歸來,我總有不想再當武士的念頭??墒敲看位氐杰姞I時,總又會受到夸獎和獎賞。所以,我的心意一次次地動搖,總是沒有達成我的心愿,也就一直效力于清正將軍?,F在想來,清正將軍真是巧妙地利用了我。”
加藤清正將軍巧妙地利用了士兵自私和虛榮的心理,既讓他有物質上的收獲,又有精神上的享受。而飯田覺兵衛就是在這樣的激勵下,一步步成長起來,成為日本歷史上最有名的武將之一。
作為領導,你既要懂得尊重下屬的“私心”,又要懂得激發下屬的“善心”。只有物質激勵,有可能會激起人們不良的欲望,私心就會膨脹;只有精神激勵,有可能會消弱人們的善良的追求,善心就會泯滅。
正如前任政協副主席王選先生在解釋這個問題時說到的:“對員工只有物質激勵,沒有精神激勵,這是害民政策,反過來只有精神激勵,沒有物質激勵,那是愚民政策。”
實際上,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就像你的左右手,只有當你把兩支手握在一起的時候,才是最有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