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帕米拉•德魯克曼(Pamela Druckerman)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領先的國際商學院正全力應對一項挑戰:女性。商學院意識到,女性是一個擁有巨大增長潛力的市場,不過它們吸引更多女性學員的努力幾乎毫無進展。
目前,商學院女生的數量仍很低,占全部MBA學生的比例僅略高于30%,盡管在整個發達世界,女性占大學畢業生的多數,而企業也在留意進行相關研究,將女性在高級管理層中的比例與提高利潤率相聯系。
英國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針對MBA學生經歷的最新研究,幫助解釋了性別失衡持續存在的原因,并指出,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不同的方法。
這項研究對一所領先國際商學院的10名男生和10名女生進行了深度采訪。研究證明,男性化的環境讓女性更難適應。研究還顯示,這些學生中的多數男生和少數女生似乎認為,商業依照男性規則運作是不可避免的。
倫敦商學院雷曼兄弟商界女性中心(Lehman Brothers Centre for Women in Business)研究員伊麗莎白•凱蘭(Elisabeth Kelan)表示:“對于‘遵守規則'和‘必須像男人一樣經商',人們有諸多評論。”凱蘭與雷切爾•鄧克利•瓊斯(Rachel Dunkley Jones)合作進行了這項研究。
“女性不攻讀商學院的一個原因是,她們不能認同管理者的形象為男性,或許不愿在商學院實踐這種男性形式。”
管理教育與男女學生入學數量幾乎相等的醫學或法律等專業不同。凱蘭表示,盡管每年都會有波動,但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大型國際商學院吸收的女生數量沒有多大變化,雖然英國《金融時報》全球MBA排行榜(Global MBA)等指標越來越關注于性別多樣性。
倫敦商學院這項研究是按照調查學生經歷和志向設計的。除了其他許多問題外,學生們被問及的問題還包括:商學院中的性別失衡,這個問題對他們是否重要,他們對此如何解釋,以及男女生比例更接近會產生什么影響。
受訪學生來自一所未提及名稱的商學院兩年制MBA項目的不同年級。這所學校70%的學生和80%的教師都是男性,它是投行和管理咨詢公司新員工的搖籃。受訪者平均年齡為30歲,代表了不同的背景和國籍。其中10人為單身或離異,10人有伴侶,1人有子女。
盡管該研究屬于定性研究,但凱蘭認為,研究結果適用于其它頂級全球商學院。
他們發現,作為融入方式,女學生弱化了自己的性別。一位受訪女生表示,她不屬于女性俱樂部,“因為女性不經商,而男性經商。因此,如果你……想經商,在某種程度上,你必須學會像男人那樣做生意。”另一位表示,項目中的多數案例都是關于男性的,這并不是因為,因為“這就是世界的本來面目”。
“學生們告訴我們,性別并不重要,但他們的經歷表明,性別是重要的,”凱蘭表示。“許多年輕男性說:‘我想做一名感情投入的父親,但在商界,這不是一個合適的選擇,因為人們仍在強調,男性是養家糊口的頂梁柱。'”
一位女性受訪者提到,在她的研究小組里,一位男士經常提到女性身體部位的男士“有些討厭”。她似乎對他的其它行為更加感到不安。“我注意到,如果我說點什么,他幾乎立刻就會反駁,但如果組里的某位男士說出與我一樣的話,他卻會高興地接受……(我)正試著接受這點。”
女性如何打造商界半邊天?作者:帕米拉•德魯克曼(Pamela Druckerman)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2008-09-08 選擇字號: 大 中 小
加入收藏 電郵給朋友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她學會了在研究小組里表現得更具攻擊性,但她表示,她發現最初很難改變自己的風格。研究人員的評論是:“看來,她沒有抱怨這種男性至上的行為,而是采取了適應的戰略,通過表現出性格上更‘男性化'的特點,她找到了更有效地與男同事合作的方法。”
商學院學者正圍繞管理教育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展開激烈討論,這項研究為辯論增添了一個性別角度。凱蘭表示:“除了強硬、個人主義和自信的英雄式領袖模式,還有很多其它的領袖模式。”
“新的領袖模式需要為男性和女性表現出多種行為方式流出空間,而不僅僅歸類于男性化的行為方式。管理教育必須提出的一個問題是,在無法接受清楚提及性別多樣化的環境下,如何才能培養多樣化的未來商界領袖。”
為什么受訪學生沒有發現商學院女生數量稀少與男性環境之間的關系呢?“我們看到了學者們所說的后女權運動??認為女權運動已實現了目標,我們已實現了平等,”凱蘭表示。“你發現年輕女性尤其如此。人們相信,‘我們已解決了性別問題',但如果你與女性交談,她們會告訴你自己如何受到歧視,這些故事與過去(的故事)非常相似。”
研究提出,我們需要采取更微妙的戰略來挑戰學生,讓他們理解性別如何影響企業文化和實踐。
把不那么傳統的商界男女的例子納入到課程中將會表明,“適應性別多樣性是所謂的經商的一部分”。邀請具有不同背景的人授課也是如此。
凱蘭表示,另外一個方法是將多樣性學習 納入到入門課程之中。這將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偏見和成見,并在隨后的團隊合作中作為他們的參考點。
譯者/梁艷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