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講: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換句話說,任何有所為的人都會犯錯,而且不犯錯的人,除了說明其不作為之外,也沒有什么別的結論。人就是在犯錯之中成長成熟起來的,領導也會犯錯,特別是那些懷揣抱負,希望有一番作為的領導,就更是會犯錯了。
那么領導犯錯了之后又當如何呢?
通常都會認為,拒絕認錯是在耍賴皮,而賴皮在人性上是為人不齒的行為,是不會得到任何人的尊敬的。
既然大一統的絕對權威之下,皇帝都會頒發罪己詔,既然任何臣子都可能由于被彈劾而引咎辭職;而一個小孩子知錯道歉,會被認為是乖孩子;任何時候都是會哭的孩子有糖吃。一個家長能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更是一種偉大的人格之體現。所以領導向下屬坦率地承認錯誤,并期待下屬的原諒是應該的,畢竟“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但是,事實與結果真的如此嗎?
賈春寶認為,道歉都是弱者的行為,都是推卸責任的行為,說話的人會認為,殺人不過頭點地,我都道歉了,所以就不要再揪著我不放了。
但實際情況卻是,領導認錯,卻是在改變一種態勢,破壞一種平衡機制,是領導由于受到外界的壓力而在內部服軟示弱的表現。雖然強勢的領導會讓下屬感覺不舒服,而示弱的領導,從常規的邏輯上看,會讓下屬更加感覺到不安全的。
在很多時候,堅持公認的錯誤也是一種勇氣。公認的錯誤在更多時候,僅僅是沒有看到未來,或者是在阻擋你無限靠近成功的腳步。從大局著想,作為領導,不能輕易道歉,那會讓領導的威信遭受打擊。
領導不能過于親民,與“群眾”之間保持基本的距離,會讓自己保持清醒理性,起到更好的效果,這是從整個團隊的前程出發的。從工作的角度,領導跟下屬要的是結果,而不是努力的過程與細節,下屬也是跟領導要結果,而不是領導為了獲得相應結果而所做的努力。
任何領導,當你公開表示自己錯了,就意味著你在此之前所做的努力都是白搭的,甚至是你當初就看走了眼,在方向與戰略上出現重大失誤,這是從根本上的失職,那不意味著你要換員工,而恰恰相反,是你的員工要換老板了。
員工如何換老板呢?或者是辭職,并留下你獨自去面對一個爛攤子,或者是留下來發動辦公室“政變”。甚至成為競爭對手的幫兇,將自己的領導整垮。作為領導,難道你會樂于看到這樣的結果嗎?
只有生活才會注重過程過于注重結果,注重感覺重于注重本質,注重細節過于數據。雖然本質與核心、數據與結果都是冰冷的,但這才是工作的本質。
當你的企業走入正規化,就需要逐漸讓人情味道變得冷漠,用理智戰勝情感。用溫情抵御寒冬,但也需要以生存為基本前提。
常規的關系,是領導要求員工做到更好,如此才是從個體凝結成團體,團結起來去得到大家的勝利。相對而言,更符合邏輯的是員工用更高的標準去要求自己,得到更多的機會,讓自己更成熟更理性,更有責任感,并得到更高的上升空間。
每當企業面臨危機的時候,都是整頓團隊的時候,在這樣的時候,讓每個員工都撰寫一份述職報告,對自己的工作進行階段性的總結與展望,對自己未來的職場生涯進行更清晰的規劃,對公司提出建設性的建議。
由公司看情況決定員工的去留,而不是員工看公司的表現決定去留。
總是會有人要求領導的姿態,不要高高在上地脫離群眾,要跟基層密切融合、打成一片,但很多時候,領導所承擔的壓力不是下屬所能感受到的,即使能感受到,也未必會真正能成為領導緩解壓力的助手。
更為合理的組織結構,是各自承擔各自的責任,做好自己職權氛圍之內的事情,并起到相應的協調作用。在做好自己的基礎上,多擔待一下。越是在環節的結合點,越是需要“多一層保護,多一份安心”。
過于親民甚至討好下屬的領導,不是稱職的領導。雖然老板不應該老板著臉,但至少需要讓人在冷漠之中得到一絲的安全感與成熟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