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變革 二十多年,我們的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我們對 營銷 工作,還是停留在很初級的階段。
做營銷工作時間長了,經常會聽到身邊的 銷售 經理、市場經理抱怨公司的財務部,在營銷費用、公關應酬費用上卡得太死,使得自己的手腳根本無法充分伸展。公司的銷售業績總是不溫不火,這完全都是因為財務報銷手續太繁瑣、時間太長而延誤了業務工作,使我們錯過了很多機會!
事情果真是這樣嗎?我們來分析一下。中國人自古就是很自我為中心的民族,事情做好了,嘴巴不說,心里總認為是自己功勞大;事情搞砸了,一定會給自己找借口,找替罪羊。而營銷工作,總會涉及到錢的問題。于是,公司管錢的財務部和最花錢的業務部門很容易成為對立面。作為公司老板,一定是希望員工一團和氣,如何協調財務和業務的關系,也是老板關注的問題了。
分析
李先生是廣州一家小型藥廠的 財務總監 。大家知道,國內醫藥行業在渠道方面的業務手法,什么紅包、回扣、應酬等等,都已經是公開的秘密。這就令到李先生很難做了。如果你說是投放廣告、招商、藥店終端宣傳等等市場促銷手段,都是基本上能計算得到單位成本,也就能在費用的投入產出比率上面控制了。但是這些個人公關方面,你說它不是營銷吧,它又能很直接地產生回報,你說它是營銷吧,它又說不清楚個一三五七道理,而且費用不好控制。錢花了,事情也成了,自然平安無事,萬一有問題,老板會責怪財務部怎么不控制報銷。李先生經常陷入這種兩難局面。
其實,說到底,還是我們國內的現實市場經濟情況問題。中國變革 二十多年,我們的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我們對營銷工作,還是停留在很初級的階段。認為拉業務、做市場,就是跟客戶出去吃喝玩樂、給回扣,所以,業務人員總是給外界一種“五毒俱全”的不好印象。
我們講西方很嚴密、很規范,一切都基于數據分析的市場營銷理論,有沒有錯?然后我們講目前國內普遍存在的,講人情、拉關系,搞定關鍵人物的營銷方式,又有沒有錯?其實,都沒有錯,關鍵就是看看對我們最終的目的有沒有幫助。也就是說,能不能為提高企業效益,能不能為企業賺到錢。你看,現在外企在中國不是也有危機處理、政府公關的部門嗎?你說他們不是在做關系又是做什么?
中國人是很聰明的,總能想出辦法提高企業產品的銷量。但是,很多層次較低的業務人員,卻會比較短視,利用公司業務方面的便利牟取私利。在各個行業中,經常發生業務經理、業務員聯合經銷商,騙取公司的業務費用;或者虛假報帳、虛開發票等手法謀個人利益。金額少則幾百,多則幾萬,甚至幾十萬!中國企業的老板也很聰明,為了避免發生類似事情,老板又不方便出頭,于是,就在財務部門的報銷方面加以控制。
國內的眾多中小企業,老板都是從業務基層開始,白手起家做起來的。所以,老板都很熟悉行業中的各種營銷手段,也知道費用到底該怎么花,花多少為合適。所以,中小企業中的營銷方案制定、費用報銷,基本上都是由老板拍板。這就很奇怪了,老板一方面讓財務總監控制費用、控制報銷流程,另一方面又出面干預,到底怎么搞?
變革 開放二十多年,成就了很多有錢的中國私人老板。但是,不管公司大小、資金多少,中國老板對錢的問題都非常敏感。中國人講“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是廣義上的對員工充分信任,而是建立在小范圍的,有前提條件上的,在有效的監督下充分地信任。財務部管錢,是敏感部門;業務部花錢,也是敏感部門。因為企業要生存、要盈利,必須靠業務部發展客戶、推銷產品、賺錢。所以,在旁人眼中,在公司開會時候,總會感覺出業務部是最核心的,一切都要為銷量服務!精明的老板,他會另外賦予財務部監督、控制的職能,平衡公司營銷費用的開支。
為什么中國的財務總監比較難做?外企的財務總監只要拿著制度規定,一切按章辦事就可以了。國內都是人在做事情,除了要遵守公司財務制度外,還要協調人的關系。達到和諧,才能互相促進。財務部和業務部從成立之日起,就不是相對立的。合理的財務制度,能對營銷工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合理的財務體制對營銷工作幫助很大
公司規模小,只有幾十個員工時候,所有大小事情,可以完全由老板一個人說了算。但是,企業壯大了,人員增加到一定規模后,就需要增設中層管理部門。家族式的企業就不能再沿用家族式的管理了。老板高瞻遠矚,處理大事、戰略方向的事情;部門經理處理執行層面的事情。這個時候,私人企業的老板如何管理?特別是對錢的事情如何管理?
管錢當然是財務部的事情,但是我們的財務部也不要忘記了自己的職能。財務部是公司后勤部門,對公司的財務工作只有反饋和建議功能,決定權還是在老板或者總經理那里的。
現在我們看看,公司的財務部應該如何促進營銷工作?
外部
第一,評估促銷方案的回報率。
辦公司、做生意,是一種投資行為,投資就要講回報率。促銷的手段很多:媒體廣告、降價、買贈、捆綁銷售、渠道獎勵、更換產品包裝等等,在產品 上市 的不同階段,在不同的區域市場,由于消費者的需求變化,所以企業要選擇不同的促銷模式。財務部從資金的投入產出比例角度,評估各種方案,看看選哪個更好。把各種方案的客觀數據擺出來,讓銷售經理、總經理作選擇。
第二,評估促銷手段前后的風險。
這是企業有沒有必要開展促銷手段的問題。根據經驗,企業老板總是說:在旺季時候做終端、做促銷;在淡季時候做渠道、做客戶。但是,如果大家都是這樣考慮的,旺季時候就會出現市場競爭過于激烈,處于行業中下游的企業,銷量和利潤都很有可能會進一步萎縮。
所以,財務部與業務部配合,要估算出促銷手段前后的風險。促銷的總費用開支小于促銷后的收益,把握有多大,才決定是否開展促銷手段。成功的企業能做到淡季不淡,是否真的是企業老板逆向思維,神機妙算?我看是前期的風險預測做到位了。
第三,事前控制,事后評估
財務部在企業負有總結、反饋和建議的職能。企業的營銷工作必須長期做,但也會有階段性的休整。業務一線人員大戰過后,需要放松休整一下。這時,財務部不能閑下來。統計各種費用支出比例、計算單位成本、比較各區域各單位的投入產出、對階段性營銷工作的效果分析等等。歷史數據累積多了,以后才能打更有把握的勝仗。
內部
第一,審批流程評估。
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型的私營企業,所有的費用支出,都需要經老板簽名認可。從企業的資金安全來說,這當然是最好的。還有人能比自己更可靠嗎?但是,生意做大了,無法每次都現款現貨。各種應收款、應付款、期款,讓老板的頭都大了。另外,業務人員多了,各有各的申款項目,老板一時也不好判斷。
財務部制定合理的發貨、申款、借款、報銷等審批流程,能保證企業合理的應收款、應付款額度,保證現金流健康。
第二,內部審計,復核審批流程的有效性、可靠性。
財務審計,就是把做過的事情重新拿出來復核一遍。很多企業都沒有注重到這個工作。其實,由于營銷工作需要靈活性和及時性,很多時候都是事情做了,事后才補辦手續。財務審計,就是在企業內部先進行各種手續的檢查,避免了以后出現 財務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