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企業的生命線,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死存亡。
創立1號店前,我曾服務過兩家跨國企業:戴爾和亞馬遜。我目睹了這兩家企業對創新重視程度的差異。戴爾雖是全球 執行力 最強的企業,但創新乏善可陳,相比之下,亞馬遜在創新上不遺余力。現在,亞馬遜的市值超越戴爾不少。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如柯達,它曾是公認的全球頂尖公司,因缺乏創新被淘汰,而蘋果由于重新定義了音樂、電腦、通訊,改變了大眾的生活方式,現在成為全球最受敬仰的創新公司。
這些案例證明:創新是企業生存的基石。就電子商務行業來講,創新更為重要,決定了企業的存亡。在計算機和互聯網時代,速度成為最為重要的因素,企業不創新肯定會被淘汰。
現在,很多的企業都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但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創新之道?
從困難中找創新方向
在創建1號店時,我和聯合創始人劉峻嶺一起花了兩星期的時間,專門討論 企業文化 的內容,最后我們總結出8個字:“誠信、顧客、執行、創新”。其中,“創新”是我們企業文化的基石。那么,1號店是怎么做創新的呢?
首先,1號店的 商業模式 就是一種創新。我們以大品種、快消品方式切入。這其實非常困難:海量的商品,體積大,份量重,易漏,易損,但我們認為,只要迎難而上、克服壁壘,這些難點就能成為我們的競爭力。另外,除了商品,我們又加入了很多的服務項目,有藥網、醫網、手機充值、信用卡還款、銀行轉賬和水電煤氣繳費等,以期實現我們的使命:“讓顧客足不出戶,享受一切商品和服務。”
顧客、商家的需求都是多樣化的,一種商業模式沒辦法滿足他們的所有需求。因此,我們的系統要容納更多的商務模式。在此戰略下,誕生了掌上1號店、虛擬超市、店中店、名品特賣、1號團、企業頻道以及EPP(企業內購平臺)等。
鼓勵勇敢去嘗試
所有新的方法、新的模式,雖然有成功的機率,但都需要冒很大的風險。
電子商務究竟怎么做,創業之初,我們沒有可參照的對象,只能自己摸著石頭過河。這期間,我們也留下了犯錯的足跡:
1號店上線之前,我們在沒有做市場調查和嘗試的情況下,籌備了3個月的時間做了一本非常精美的300多頁的目錄,一次印出了10萬多本,一百多萬砸進去。但是,這種推廣效果非常不好。因為早期都是一些低單價的快消品,這種目錄形式,價格不能動態改變,于是我們很果斷地停掉了。之前也做了很多海報,通過地鐵站、小區發放,當時每次一發海報,訂單就上去,一停,訂單就減少,后來,我們忍痛停止這種海報的方法。
最后,我們發現,這些不是電子商務的做法,于是逼著自己去創新,去找適合電子商務的推廣方法。后來我們推出了“品類中心”、“社交購物”和“購物工會”等創新服務模式。現在總結經驗,我認為:創新一方面需要考慮到企業自身的情況,另一方面通過新技術把一些常識性功能重新優化利用,給顧客帶來便利和實惠。
創新要放眼未來
說創新,很多人可能只看到眼前的事情,會更多思考“我現在要做什么?”。我認為,我們應當花很多的時間去看未來,創新要為未來做準備。像我們同時孵化很多項目。可能只能成功幾個,但沒關系,只要成功幾個,就能奠定未來的基礎。
像我們的“店中店”,兩年前就開始孵化,去年才開始推出。現在一星期要進駐一百來家商鋪。像我們的“名品特賣”,才上了三個星期,增長很快。比如說我們的“掌上1號”以及“虛擬超市”等。我們在 北京 的地鐵站投放了一個27米長的廣告墻,非常壯觀,展示我們的商品豐富度和多樣性;在深圳地鐵站,我們則是在屏蔽門上安裝虛擬售貨機這樣的模式。這也是我們為未來投資,為手機購物打下基礎。效果很好,目前我們已經積累了200多萬手機用戶。我們還嘗試電影植入。并結合電影做整合 營銷 ,在電影院門口發巧克力,發抵用券,在情人節時候,給顧客送玫瑰花等。
比如說我們嘗試的情景營銷,事件營銷。今年3月20日,我們做了一次家電促銷。我們賣什么,顧客可能沒有直觀的概念。于是我們做了一個模擬場景,所有的商品在擺在廚房里,顧客一目了然。
我們的團隊有非常開放的心態,愿意接受創新的做法。很多的想法和做法是員工自己自發去做。也許做了10個項目,其中8、9個是不成功的,但沒關系。這是我們企業的文化,鼓勵員工去嘗試,去不斷的創新。
文化和機制的創新
如果讓我就挑選一個這幾年我們企業做的最正確的決策,我會選“把顧客體驗指標與我們所有的員工薪和獎金提升掛鉤”這一項。
我們的顧客體驗指標從2011年年初的84.4%左右上升到年底的89.2%。當時,我們足足推動了近3個月的時間,非常困難。我們也遇到了反對的聲音和阻力,有的高管也不能理解。我和劉峻嶺甚至在開會時當場發火,說,“你要不信,你就不屬于1號店!”推下去后,我們的顧客體驗去年就從84.4%改善到了89.2%,今年又提升到92%。
所以說,不僅是在文化上植入創新基因,同時在體制上我們也可以有大量的創新。
最后總結,創新不再是一個時髦的詞,是企業必須具有的能力。尤其是對電子商務來講,今天不創新,也許明天就被淘汰,我們也一樣,大家引以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