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V是一個成立于1864年的基金會,它并不接受外來的資助和捐贈,其開銷所需的資金都源自營業所得。成立之初,DNV的業務是對挪威籍商船的技術狀況進行檢查和評估,而現在,DNV能夠為客戶提供全面的風險管理和各類評估認證服務。
畢浩然在擔任首席營運官前,曾任職DNV大中國區總經理4年。其在DNV職業生涯則始于1991年,先后在DNV海事部各技術與管理部門擔任要職,現在,他的工作和“可持續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
“中國政府非常重視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這對我們來說意味著有很大的空間。”畢浩然信心滿滿。事實上,作為世界領先的風險管理及可持續發展服務機構,挪威船級社新設立的戰略部門——DNV可持續發展中心今年在北京正式投入運營,這也是其在全球設立的唯一可持續發展中心,旨在進一步彰顯DNV對中國的長期承諾以及繼續支持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決心。
“中國的發展模式已經引起了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肯定,中國為可持續發展作出的努力將成就更強大的國有企業以及更和諧的經濟和社會進步。”在畢浩然看來,中國政府啟動的4萬億元的刺激計劃既可以確保經濟增長,也為國內國際企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政府正著力確保這一攬子的刺激方案中所有項目都能減小商業風險和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而優化的投資決策及實施能提高項目的經濟、社會和環保效應。”
畢浩然并不否認,在中國,“一些企業很喜歡做可持續發展報告,而且只是表面功夫”,但他卻一再強調,中國的企業發展很快,也意識到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而且諸如節能減排等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其實對企業來說也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徑,因此企業還是有動力來做這件事情的。
畢浩然更喜歡用挪威船級社的實際行動來解釋可持續發展對企業的重要性。
作為一家服務型機構,商務旅行過程中排放出的二氧化碳被認為是DNV日常運營中最大的氣候變化影響因素。究竟一年時間里,DNV的商務旅行會產生多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為了解答這一疑問,DNV航空飛行碳足跡追蹤系統于2009年正式上線。這一網絡追蹤系統由上海的DNV軟件工程師和挪威的平面設計師一同研發。注冊者只需要輸入其航空飛行的起點和終點,該系統就會自動將飛行的距離轉化為二氧化碳排放量。
“必要的商務旅行在工作中是不可避免的,推行這一系統的目的并不是阻止大家旅行。”DNV首席執行官麥恒力評價說,“我們需要更多地意識到航空旅行的碳足跡。所有注冊排放量的總計將成為2009年的排放基線,作為我們未來減排的基準。”
截至2009年7月24日,DNV大中國區共有443名員工登記注冊了這一系統,占員工總數的49%。統計顯示,共有3816次商務旅行和4343次飛行起降,總計產生 791814千克CO2,約合1787千克/人。
今年6月中旬,DNV又在內部開展了名為“是,我們可以——以網絡會議減少碳足跡”的項目,衡量使用網絡會議取代商務飛行所產生的環保積極影響。
畢浩然本人就在對亞洲和澳大利亞區進行業務回顧會議時,采用了多方網絡會議的方式取代商務飛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認為,其實自己的最大價值在于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傳遞給每一位員工以及每一個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