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國際商業競爭已不亞于戰場上的角逐,國內企業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商場如戰場”已成為廣大企業家的共識。在這種情況下,研究諸葛亮的謀略在現代企業經營上的應用,提高企業的競爭水平和藝術,不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本文試就這方面作些粗淺探討,以期引起重視。
認真研讀諸葛亮的著述,尤其是他關于軍事的論述和戰爭實踐,不難發現他是繼承孫武的軍事思想,成功運用于戰爭實踐的大師。許多方面他發展、豐富了孫子兵法,較之孫武論述得更全面、更具體、更實用、如論述戰爭勝利的條件,他把政治清明列為首要條件,把經濟力量的強弱,視為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都比孫武前進了一大步。
再如諸葛亮非常重視人在戰爭中的作用,把人心、軍心的向背作為取勝的基本條件。尤其他精熟用人之道,把識別、選擇、任用人才,作為治國治軍的關鍵環節;他善于分析總體形勢,把握全局,從而制訂自己的策略,有高超的宏觀決策藝術;他善于觀察、分析具體事物,有進面予見事件發展的近乎神機妙算的洞察能力;他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賞罰嚴明,有善于激勵將士用命的手段等等。都是在他之前,包括孫武在內的任何一位兵家所不及的。
縱觀諸葛亮的軍事謀略和戰爭實踐,無處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千百年來人們把他作為智慧的化身,為廣大人民群眾知和熱愛,達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程度。從目前情況看,國外尤其是日本,在“孫子熱”的同時,也有人把眼光投向了諸葛亮。《三國演義》已成為暢銷書,甚至成了一些企業家及其職員的必讀書。這也說明,諸葛亮的軍事謀略正被用于國際商業競爭,與孫子兵法發揮著同樣的作用。
諸葛亮未出茅廬,即“自比管仲、樂毅”,是一個飽讀詩書,胸有大志的年輕人。劉備三顧他于茅廬時,他作《隆中對》,縱論天下大勢,在詳細分析了自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以來的發展變化和當時幾個政治集團的態勢之后,為劉備制定了先據有荊、益二州,聯吳抗曹,最后奪取中原的戰略和“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以鞏固政權的具體策略。
以后的發展基本上是按這個戰備進行的。否則“智術短淺,遂用猖獗”,一直寄人籬下的劉備是不可能建立蜀漢政權,形成三國鼎立之勢的。諸葛亮的謀略過人之處即在于,他善于把握總體形勢,胸有全局,掌握宏觀決策的主動權,制訂了切合實際的具體策略,還能夠矢志不渝的一步一步實現它,表現了諸葛亮高瞻遠矚的戰略家風范。
這不僅“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的荊州牧劉表、“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的益州牧劉璋不能與之相比,就是“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的孫權,如果不是諸葛亮親詣東吳、面見孫權、詳析形勢、盡陳利害,說動他與劉備聯合抗曹,讓曹操的幾十萬大軍盡渡長江,恐怕早已江東姓曹了。由此可以看出一個卓越的軍事家具有總攬全局的宏觀決策能力是何等的重要。
在諸葛亮的謀略寶庫中,千百年來一直被人稱道的當數用人之道。他把識別、選拔、任用有用之才做為治國、治軍的要務,終其一生始終抓住這一環。尤其是劉備去世,他總攬蜀政之后,在這方面頗多建樹,但他用人講究標準,他在《出師表》中勸誡后主劉禪時說:“新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覆也。
明確提出了舉賢任能的用人標準。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蔣琬本是荊州一個抄寫文書的小吏,諸葛亮經過長期觀察,認為他是一個可擔大任的人,即提拔他到相府任參軍。臨終前向劉禪建議讓蔣琬作了他的接班人,主理朝政;姜維歸降時只是一個27歲青年軍官,諸葛亮見他勤時事,有膽義,很會用兵,就提拔他為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這一文一武在諸葛亮去世后用心報國,使蜀漢政權維持了29年。有論者以諸葛亮的用馬謖而失街亭,否認諸葛亮的用人之道,實乃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盡管有此一端,依然瑕不掩玉。
當今的國際國內市場競爭,看起來是產品的競爭,實質上是科技的競爭,而歸根結底是人才的較量。因為科技是人才掌握的、產品是人制造的,在生產力諸因素中,最活躍的仍是人的因素。當今社會誰擁有更多的人才,誰的力量就更大,競爭能力就更強,就能處于主動和領先地位。認真研究諸葛亮的用人謀略,善于識別,敢于啟用有用之才,是確保企業立于不敗之地的核心。
人才是人類社會中最可寶貴的財富。只有人才資源才是取之不竭、不斷增值的資源。一個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發展,就必須牢固樹立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觀點,培養、選拔、任用一批各方面的專業人才,才能在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開拓國內外市場、加強 企業管理 等方面全面提高企業素質,提高競爭能力。
譚小芳老師指出,諸葛亮的謀略中,有一個閃光耀眼的亮點,歷來為研究者較少光顧。這就是“亮性長于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威得其要云……”陳壽的這段話,譯成現代漢語,就是說:諸葛亮生性愛動腦子,好產生新奇的想法,他改進了可以連發數箭的連弩,發明了木牛、流馬這種輕便的運輸工具,推測研討古人的排兵布陣之法,作成獨具特色的八陣圖,這大概就是他足智多謀的“足智”。
諸葛亮治國治軍向以賞罰嚴明而著稱。本傳說他“賞罰肅而號令明”是很中肯的。諸葛亮的賞罰不是隨心所欲、憑個人的好惡行事,而是遵守法度,以功過而論。“進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勸戒明也”。
陳壽的這個評語可謂恰如其分,內中總結了諸葛亮在進行賞罰時堅持的原則,運用的謀略,達到的效果。現在讀來也感到受益匪淺。他這一整套賞罰謀略的應用,對鞏固蜀國政權,取得南征北戰的勝利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馬謖是劉備、諸葛亮起自荊州的重臣名將,諸葛亮一直很器重分。
第一次北伐時,讓他為前鋒督軍。但他違背軍令調度,導致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功敗垂成。諸葛亮以法將其斬首示眾。同時以自己用人不當,負有領導責任,上疏“自貶三等”。裨將王平事先勸誡馬謖,街亭失守后能收容士卒,抗擊曹軍,安然撤回部隊,立了功勞,諸葛亮上表破格提他為討寇將軍。再如諸葛亮處罰李嚴的事例,也十分典型。李嚴是與諸葛亮同受劉備托孤的重臣,權力地位僅次于諸葛亮。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命他督運軍資糧草。
在夏秋多雨,運輸困難的情況下,他不是想方設法完成任務,支持前方,而是假傳圣旨,命諸葛亮退兵。諸葛亮退軍后,他又欺騙朝廷,說諸葛亮是偽裝退兵,誘敵深入的。
當著劉禪和諸葛亮的面,他佯裝驚問:“軍糧饒足,何以便退”?諸葛亮難以容忍他這種欺上瞞下、誤國誤軍的行徑,上表歷數他歸順劉備以來的劣跡,揭穿他的假面具,并會同21位文武大臣共議了對李嚴的處理意見,奏明后主將李嚴削職為民,流放梓潼郡思過。體現了他“科教嚴明”,法不阿貴的精神。
其實,獎罰的目的在于懲惡揚善,鼓勵下屬更好地完成任務。當前這股重獎風,是過分看重物質鼓勵作用,忽視精神鼓勵作用的一股歪風。盡管現在不少人“一切向錢看”,甚至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盛行,但廣大人民群眾還是積極向上,愿意通過自己的勞動,這企業的興旺發達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的。并不需要時時事事非得重獎重罰不可。
有時幾句表揚、暖心的話就可以把大家的勁鼓起來;而有幾句恰當的批評甚至用個激將法就可使錯者認錯,痛改前非。當年拿破侖對待他的意大利方面軍中兩個團的例子就很值得玩味。這兩個屢立戰功的團隊,因意志動搖造成陣地失守。
拿破侖視察時先用悲傷的語調批評了他們,接著命令參謀長,在這兩個團的軍旗上寫上一句“他們不再屬于意大利方面軍了”的話。士兵們羞愧難當,哭著懇求他們的統帥再給他們一次機會,不能馬上讓他們蒙受這終生的恥辱。拿破侖寬容了他們。果然,以后這兩個團連戰皆勝,把污點從自己的旗幟上洗刷干凈了。
諸葛亮的謀略是一個智慧的寶庫,包括了方方面面,可以說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這里僅擇其要點。從大的方面論述了幾點,目的是引起學術界、企業界的重視,加快加深進行研究探討、開發利用這一重要的智力資源,為經濟建設服務。論述不當之處,懇望得到大家的批評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