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儒釋道四家中,法儒可以說是入世間,而釋道與之對應可以說是出世間。法儒是對世間法做了方方面面各種非常具體的闡述,釋道則是對宇宙和性靈做了非常細致完善的描繪。
他們四者之間,道家講“道法自然”,追尋客觀宇宙真理,在偏重客觀這一點上與法家有相通之處,這可能也是“道法自然”會出現法字的緣由。這一點體現發法家則是“以法為綱”的重要思想。其次道家的辯證觀點,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種相對主義正是法家“不法???rdquo;要旨背后的理論支撐。不法常可所強調的就是法度需要根據現實形勢而改變。故有“國無其法則亂,守法而不變則衰”一說。
而佛教和儒家同樣有很多相通之處。佛教所提倡的鼓勵等以正能量感召的柔性管理和儒家提倡的仁治有異曲同工之妙。仁由兩個人組成,僅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仁治的核心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有了這樣的意識,才能實踐以正能量感召的柔性管理。另外就是德治,這符合佛教對感動的重視。以德服人靠的不正是通過自己德行來打動對方么。
既然釋道是出世間,那么相對法儒,必然是要超越世俗世界的。“天人合一”便是這樣。天道是客觀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點和法度不講私情是一樣的。“天人合一”就是從更高的層面來看法與人的關系。在“天人合一”這個層面,法儒具為一體。
你我皆凡人,活在人世間。天人合一的理念只是幫助我們更好的行動,是實現人性管理必要的理論支持。天人合一是從更高的境界來看世界,并不是說這個世界是靜止的,一層不變的,就好像我們看一滴水珠,他里面也是有無數生命在奔騰的。而這種運動不息的現實就要求我們不能不有所作為。這些作為應當符合“無為”順應天道的條件。“天人合一”告訴我們天道即人道。如果說“無為而治”更偏重于天道,那么佛教的“皆大歡喜”則側重于人道。佛教以六和敬為基本管理守則,而這六和敬恰是直指人心。但兩者這是側重不同,實質都一樣。
可以說法儒釋道正是基于彼此的認識不同,于是選擇了不同的道路,各自的學說也有了不同的命運。我們可以發現不管是儒家強調的“禮”還是法家的“法由一統”,其核心都是規范化,因為他們指向的都是世間的人們。于是他們也都將帝王作為了自己的說服對象,這是因為帝王擁有建立其秩序的資本。而道家因為講求客觀真理,于是傾向于山河大地,所以道家隱者多。佛教講的就是人心,所以在世間不斷弘法。現在中國本土道教影響遠不如佛教也與此有關。
以上都是一些思考,那么具體到管理中來。“不法???rdquo;和“以人為本”偏重于世間,其中不法??杀仨氂蟹?,但主題是變法;以人為本必須有禮,但主題是德。我們說德是隨順宇宙規律去行動,變法也是如此,那么變法即是德,德即是變法。這是小一統。無為而治和皆大歡喜側重出世間。其中無為而治必須有為,但這主題是無為;皆大歡喜必須有人,但主題是性。佛說“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這便是無為,這便是自性,這便是大一統。小一統只是大一統的名相,一如自我與自性,最后仍舊是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