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把企業的管理者和領導者混為一談,認為管理者就是領導者,領導者就是管理者。事實上,這種認識不僅概念模糊,而且較為膚淺。一個高效管理者,并不一定是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領導是管理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管理與領導是有所不同的。領導力專家比爾·波拉德這樣說過:管理強調理智和控制,是把一群人組織起來完成一個共同的目標。
管理者通常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什么是我應該做的,應該如何去做。管理既是一種制度也是一種方法,它涉及組織行為學等多種因素。如果我們需要一群人來完成一項任務,那么管理就是要解決問題,讓從事這項事業的人在合適的崗位上發揮才能,并且確保日常工作順利進行。
李繪芳老師認為:領導是一種影響力,是一種對人們施加影響的藝術和過程,從而使人們心甘情愿地為組織目標努力。美國 心理學 家查列茲尼克在哈佛商學院的“松下領導力講座”授課時指出: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管理過度而領導不足,因此造成無休止的問題。他認為管理者和領導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十個方面:
李繪芳老師指出管理者好于管束,領導者善于革新;管理者是模仿者,領導者是原創者;管理者因循守舊,領導者追求發展;管理者依賴控制,領導者營造信任;管理者目光短淺,領導者目標遠大;管理者問怎樣做和何時做,領導者問做什么和為何做;管理者只顧眼前,領導者放眼未來;管理者接受現狀,領導者挑戰未來;管理者是聽話的士兵,領導者是自己的主人;管理者習慣正確地做事,領導者注重做正確的事。
管理者主要處理復雜的問題,優秀的管理者通過制訂正式計劃,設計規范的組織結構以監督計劃實施的結果從而達到有序一致的狀態。相反,領導者主要處理變化的問題,通過開發未來的前景進而確定前進的方向,然后把這種前景與其他人交流,并激勵其他人克服障礙實現這一目標。
韋爾奇特別強調“管理者”與“領導者”之間的區別。他說:“領導人,像羅斯福、丘吉爾和里根等人,他們有辦法激勵一些有才干的人,使他們把事情做得更好;而管理者總是在復雜事務的細節上打轉,這些人往往把‘進行管理’與‘把事業弄得復雜’視為同義。他們往往試圖去控制和壓抑,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瑣碎的細節上。”這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概念區別。
任務目標不是口號,不能只高喊口號,而不注意任務分解和執行落實。李繪芳老師指出了“真正的執行”48字執行真經:認真第一,聰明第二;結果提前,自我退后;鎖定目標,專注重復;決心第一,成敗第二;速度第一,完美第二;結果第一,理由第二。就是這48字真經,一箭洞穿 執行力 。
一個企業要有緊張感,必須首先體現在企業經理層上。同時,必須讓下屬在其職責范圍內也緊張起來,否則,經理忙而下屬不忙,往往意味著該做的工作沒有做或者是上級替下屬干活。這是中層經理在管理上最容易犯的錯誤:下屬不得力或者不上進,進度又不能拖,那就自己干了算了,一次兩次可以,常此以往甚至形成則需要反思了。企業用中層經理的待遇把你請來后,你去做下屬的事,企業是賠本的,更重要的是中層自己該做的工作可能也沒法做了或很難做好,這可能會給企業造成更大的損失。總之,或者把你的下屬出來,或者找到更合適的人替換他,你不能總替你的下屬做事。
組織是價值觀彼此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并且實現自我價值的平臺。每個人的自我價值都要在其中得到實現,而且個人價值觀最大化是一只無形的手,這只手在調動個人的能力和興趣,同時,也在調動社會的資源。由于一個人做事的最大動力是自我價值實現,因此,在為組織做出貢獻的同時,自己也在直接或間接地,利用組織來實現自我價值。
在企業中中層需要在自己的領域內不斷發現問題和改善點,能不能發現問題,能不能將問題與原因清晰地展現出來并在企業內部獲得認可和改善支持是中層能否更好地開展工作的要素。企業中要解決的問題很多,需要投入資源的改善點也很多,能否通過你的概念能力將問題清晰化同時爭得更多資源投入就變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