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進步了,思想發展了,每談及管理,必言 企業文化 ,似乎文化是治理企業的靈丹妙藥,似乎一個不懂得企業文化的老大,肯定不是個好老大,亦或土包子。
真是如此嘛?不見得。
一個組織、一個團隊,發展時,最需要的并不是民主,而是強權。
一位企業主向我抱怨,企業已經有了60多人,感覺管理上越來越亂了。參與管理的父母親,經常意見不合,明著父親做主,實際上,如果母親對父親的做法不滿意,私下里會自己指派工作。因為父母兩人相互扯后腿,企業內工作效率低的很。而自己呢,還有3年才內退,暫時不方便全盤接手管理。如果招募 經理人 來管理,并不見得有效果,可能還會添亂。
按照她的構想,她希望能夠說服父母親,統一思想,和自己一起,把企業做強做大,至少能夠在當地做到第一。
但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說不準,過一年企業都有倒閉的可能,更別提發展了。
這種情況其實很普遍,不僅僅存在于親戚之間,實際上,很多企業里,經理人之間,也是相互制肋,相互扯后腿的狀況。
這種情況下,企業的重點問題,并不是發展問題,是如何調和內部矛盾,讓大家能夠力向一處使,而不是無謂的內耗。
對于這位企業主的困擾,我表示理解,但對于她的期望,希望說服父母親統一意見,表示不現實。
我對這位企業主說,不要試圖改變父母親,讓他們能夠統一意見,應該多考慮自己直接掌管企業時,如何消除不利的反對意見。
這位企業主覺得,我提的意見有些不可思議,覺得應該可以找到更好的折中方法。
我知道,沒有辦法說服這位朋友,于是我給這位企業主說了一個三國時期發生的故事。
袁紹在官渡與曹操決戰期間,曾經嘗試著派劉備去曹操后方騷擾,也嘗試著正面進攻,也考慮過奪取洛陽,甚至考慮過奇襲許昌。
所有的謀臣將軍都提出自己的意見,彼此努力的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對的。袁紹也確實聽取了一些意見,派出劉備去曹操后方騷擾,失敗了。
一些謀臣將軍建議暫時穩固,等待時機再行考慮;一些謀臣將軍建議,應該急攻,徹底打跨曹操;一些謀臣建議,先回兵翼州,等待中原有變。
袁紹此時在做什么?與曹操的相持階段,袁紹因兵精糧足,卻始終無法越雷池一步,顯得焦躁不安。他一方面聽取部下的意見,一方面并沒有采納任何意見,一方面又拿捏不定,不知道聽取誰的意見好。
而謀臣在做什么呢?因為袁老大始終拿捏不定主意,所有的謀臣將軍們都努力設法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對的,希望說服袁老大,能夠聽取自己的意見。
袁紹的無作為的漫長的磨蹭,終于被曹操抓住一次致命失誤,曹操迅速出兵,擊潰了袁紹。袁紹本人在歸途中,在羞憤、郁悶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