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最近說,“以Facebook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形態,將影響到將來銀行的生存。”而且“有些事兒看似很遙遠,很快就會發生”。中國互聯網江湖頗具爭議的人物周鴻更是豪邁地指出,“互聯網已經干掉了許多的傳統行業,互聯網未來將要干掉的兩個行業是傳統手機產業和電信運營商。”
……
即便不少企業眼下仍然能獲得較高而穩定的利潤,對諸多變化無動于衷,但十年后就不好說了。今天那些風頭正健的明星們如果繼續傲慢并愚蠢著,很可能在三五年之內就會成為明日黃花。
有些危言聳聽?我們絕不是“狼來了”那個故事中的壞小子。
中國大多數企業尚不具備克里斯滕森在《創新者的窘境》中所描繪的優秀公司的特質——具有很強的競爭意識、認真聽取用戶意見、大膽對新技術進行投資、完善管理,它們的“窘境”更將倏忽即至。而且,與十幾年前相比,破壞性因素——技術和消費群體的嬗變——更多、更快、勢頭更猛地出現,某個定型的產品也許還來不及漸進完善就要被扔進垃圾桶。
面對突變的環境,中國企業需要一場基因突變。正因如此,蘇寧才要豪賭電商,互聯網大佬百度、奇虎360等對手機終端趨之若鶩,曾經的“藍海范本”、超級明星分眾傳媒才要借Q卡試水移動互聯……
“洗心革面”式地注入新思維,改造舊事業,并轉化為新的行動是異常困難的,而環境又不允許我們漸變。
第一,盡管領導者往往是企業里最具有學習力的人,但是改變這些人的心智模式恰恰是最為困難的。
第二,我們可能并不真正知道,指揮組織成員行動的邏輯是什么,這個問題既與常見的所謂大企業病、官僚主義、 績效 主義相關,卻不完全相同。因為新的商業環境要拷問、并且清除組織成員許多理所當然甚至天經地義的觀念,然而每個人都傾向于慣性地維護那些根深蒂固的理念。
第三,與常見的組織變革、流程再造不同之處在于,突變不會給你足夠的準備時間,也不能等到非動手不可再行動起來。
第四,與一般的跨界不一樣,它不是財大氣粗或者做大做強的多元化,而是一場不變革就要沒落、居末流的“與命運對抗”之戰。
第五,在新的技術條件下,新的市場環境中,價值鏈重構的核心理念的認識、發現需要漫長而成本巨大的探索工作。
但是,你必須改變!本期封面系列文章中,讓我們從戰略、組織、領導力等層面來探究這個急迫而重大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