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權力”就這么一下子成為人人諱言、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這種浮躁的認知開始蔓延到企業,開始侵襲到管理,開始流行于各種領導力的學習 課堂。潮流也?趨勢也?欺騙也?抑或是真相也?
還有那些流行的管理暢銷書和名人傳記。不斷給我們重復什么才是管理者的成功之道,但那些千篇一律的真理,卻在殘酷無比的現實面前愈加脆弱,員工們內心的詫異逐漸變成懷疑,原本的理想主義者開始陷入另一個極端:原來,這世界根本沒有一相情愿的美好,有的只是你爭我搶的斗爭,權力才是唯一的硬通貨。
這是關于權力的真相嗎?作為 企業領導力 的一部分,權力到底如何發揮作用?數百年來的全球管理實踐,“權力”與業績的關聯到底在哪里?權力是很多人口中的毒藥嗎?那些實際掌握權力的領導者,為什么將“權力”的危害經常掛在嘴邊?
現在就開始,還原“權力”的真相吧,因為“權力”也需要清白。
關于權力的真相一:權力是一種資源分配。權力越大,可支配的資源越多,所帶來的收益也就越高,所以企業的權力所有者,如果不能有效分配資源,不能實現資源的最大化效用,要么讓渡權力,要么承擔后果。
從這個角度而言,權力天生就有制約機制。
在蘋果,作為創始人和精神領袖的喬布斯,權力不可謂不大,但他也遭遇過董事會與股東的罷免,后來的王者歸來,也是憑借ipod、iphone、ipad在全球市場的超高占有率,喬布斯最大化的配置了蘋果的產品資源、品牌資源和管理資源,贏得了 資本市場 和終端消費者的認可,這才是喬布斯除了他天才般的個人魅力外,真正的實力所在。
所以,在領導力的范疇內,請不要把權力當職位,也不要把權力當權威。權力的所有者,如果不能實現資源的最大效用,瞬間就可變的權力盡失,這個世界自然也就沒有永恒的權力,只有當權力贏得了應有的結果,權力才會擁有支持者。
以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為例,他的權力來源于哪?第一,創業時如此多人反對,但仍一意孤行,堅持己見,他承擔了最大的后果,也就獲得了最大的權力;第二,互聯網泡沫發生時,很多企業選擇改行或者退出,但馬云已然帶著阿里團隊做市場深耕,他的堅持讓他贏得了行業的權力;第三,面對合作伙伴雅虎,馬云每個階段都采取了不同的應對之策,哪怕遭遇道德質疑和陰謀論的包圍,他已然用權力為阿里的最大利益負責。
至少在領導力的范疇內,沒有世襲的權力,只有分配資源的能力。
關于權力的真相二:權力是一種制度激勵。當把“權力”完全排斥在個人需求之外的時候,既不客觀,也不現實,更重要的是,這往往成為一些人在不能獲得“權力”現實下的一種“釋然”的解釋,更重要的是,他們會因為而否定那些通過正當途徑獲得“權力”的人,這一點兒都不公平。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早已經把人類的五大需求說的透徹到底。而達爾文的進化論,也早就告訴了這個世界的另一個現實: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但,現實中,很多人將“競爭”的結果,簡單的理解為:名與利。而把這一過程中,當事人的努力、勤奮、積極向上等因素全部忽略,這本身的公平性就值得商榷。當把“權力”置于 企業管理 的角度,你就會發現,“權力”其實就是企業各種激勵的制度之一。
制度激勵,可以包括 薪酬 ,可以包括表揚,可以包括職位,可以包括股權,當然就應該包括“權力”了。就像我們先前提到的“權力是一種資源分配”,企業賦予某種權力給到你,其實也是在告訴你:請給公司更大的結果吧,不然,權力隨時就會收回。
反過來,如果“權力”不能成為一家公司制度激勵的一部分,這才是天理不容。憑什么讓哪些可以給企業帶來更大利益的人,遠離權力的核心?優秀員工作為企業的稀缺資源,當然也需要合理配置,表現之一就是賦予其更大的權力。
當然,任何時候,一個企業都應該包容那種得不到“權力”的失意者的失落,這是一種樸素的情感,也是一種可以理解的情緒,只有企業給所有人公平競爭的機會,他們就一定會有機會。
機會均等,結果從來不均等,這或許也是競爭的宿命之一吧。
關于權力的真相三:權力是一種責任機制。要想權力嗎?請先準備好承擔責任。否則,權力來的快,去的也快。除了那些非正當的競爭途徑外,權力帶給人的也包括“枷鎖”:不逃跑、不逃避、不推脫,承擔到底,負責到底。沒有約束的權力是猛獸,沒有責任的權力是尋租。
如果說前兩個真相是權力的基礎,那么最后一個真相則是權力有效性的保障。
在全球暢銷的那本領導力一書中,以身作則、共啟愿景、挑戰現狀、使眾人行、激勵人心這五大領導力之源,都潛含著一個主題,那就是責任。無自我責任,權力就變成了貪欲;無團隊責任,權力就變成了擺設;無職業責任,權力就成了為虎作倀。
所以,責任與監督,永遠伴隨著權力始終,也為權力的制度化應用提供了保障。之所以"權力"一詞臭名昭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權者失去了責任與監督,沒有這兩條,權力果真就是萬惡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