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忙得沒時間,下屬工作無重點,好的經營理念一到下面就走樣;
主管稍微一離開,下面就會一團糟,簽了責任書還是完成不了任務……
企業中層在企業內部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中層需要充分領悟企業整體戰略、主管的策略思路等,并基于此對各項目標進行充分的延展、完善和細化,使部門中的每一個員工都能了解自己的目標和方向,讓戰略目標真正和每一個人關聯,使執行體系具備可操作性:啟下,中層需要利用管理技能,保障每一個執行細節落實到位,最終實現一個個的子目標。企業中層承上啟下的特點,決定了他在執行體系里特有的地位。
任何中間環節如果不能增值或者分擔壓力,就都是多余的。一個組織的中層如果不能做到承上啟下,企業的戰略思維、重要信息無法延展到神經末梢——基層員工。領悟力是企業中層重要的素質。領悟力來自于對事物本身的深邃理解。中層作為承上啟下的環節,如果不能真正理解高層的戰略思維,那么很多工作可能南轅北轍或者形似神不似。對中層經理來講,做任何一件事以前,一定要先弄清楚是否與公司的戰略目標一致,清楚地了解上司的準確思路,然后以此為目標來把握做事的方向。
大家可能想當然地會以為中層經理的領悟能力肯定沒問題,但事實并非如此。因此,需要選拔有領悟力的中層干部,需要強調中層經理的領悟、思索,需要加強雙向的交流與溝通。中層執行的核心點是“管理”。執行,一定要選對人,選擇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人很重要。通過中層經理的有效管理,通過“計劃、組織、實施、控制、反饋、改善”等管理環節,最終實現組織的一個個目標。確保執行的有效實施,完善執行體系的細節等,這些都只有通過“管理”才能實現。
在 執行力 問題上,經理往往把眼光盯向下面,而不從自身角度反思。質量管理專家戴明指出,80%的質量問題不是來自員工,而是來自上面的管理。社會系統學派的創始人巴納德提出,權威來自于部下的接受,而部下能否接受上司的命令,來自于上司命令的內容。從這一意義上看,執行力的關鍵,不在下面,而在上面。對此,譚小芳(預定執行力學習 ,請聯系:13733187876)老師提出這樣一條忠告,凡是對部下的執行力有怨言的管理者,先得從自身思考,看看你的管理舉措是不是影響了執行力。
一、執行力來自決策。
現實中的決策,凡是能夠得到部下全力貫徹的,不外有三個因素:一是部下對決策有充分的了解和理解,二是同部下的自身利益高度吻合,三是同部下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取向一致。符合這三點,你壓根兒不用考慮執行力問題,不想讓部下執行都不可能。所以,決策執行不力,得先從決策本身進行反思。
二、執行力來自制度。
任何一個單位,它的制度體系都包括了顯規則和潛規則。二者一致,看得見的規章制度就能得到遵守,甚至能得到創造性發揮;二者不一致,潛規則就會把顯規則的效用沖擊得七零八落,規章制度只能是表面文章,誰也不會把它真當回事。你要較真,只會受到“拿著雞毛當令箭”的嘲諷。而潛規則的形成,領導人的言行起決定作用。
三、執行力來自激勵。
激勵有多種多樣,不僅僅是發獎金才算激勵。比如,一個領導人批評部下,部下感受到了言語中的好意,就會起到正面作用;而部下如果感受到挖苦諷刺,則只能形成反感和敵對;部下感受到的是不公,則隨之而來的是怠工。
四、執行力來自素質。
不僅是部下的素質,而且包括經理的素質。在素質要素中,許多人往往看重技術能力和知識水平,實際上,最重要的素質是責任心;在素質的表現方式中,最重要的是日常行為習慣。領導人的行為習慣會成為部下的表率,部下的行為習慣會鑄造企業的品質。
譚小芳老師指出,任務目標不是口號,不能只高喊口號,而不注意任務分解和執行落實。譚小芳老師指出了“真正的執行”48字執行真經:認真第一,聰明第二;結果提前,自我退后;鎖定目標,專注重復;決心第一,成敗第二;速度第一,完美第二;結果第一,理由第二。就是這48字真經,一箭洞穿執行力。
譚老師表示,一個企業要有緊張感,必須首先體現在企業經理層上。同時,必須讓下屬在其職責范圍內也緊張起來,否則,經理忙而下屬不忙,往往意味著該做的工作沒有做或者是上級替下屬干活。這是中層經理在管理上最容易犯的錯誤:下屬不得力或者不上進,進度又不能拖,那就自己干了算了,一次兩次可以,常此以往甚至形成慣性則需要反思了。企業用中層經理的待遇福利把你請來后,你去做下屬的事,企業是賠本的,更重要的是中層自己該做的工作可能也沒法做了或很難做好,這可能會給企業造成更大的損失。總之,或者把你的下屬學習 出來,或者找到更合適的人替換他,你不能總替你的下屬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