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在某個柿紅飄香的季節下鄉考察,遇上柿農正采摘柿子。教授發現老農并不是將樹上所有熟透的柿子全部采摘,而是每棵樹上都要留幾個懸掛在枝頭。教授大惑不解,便向老農詢問緣由。原來,留在樹上的柿子是老農特意留下給為柿樹捕捉害蟲的啄木鳥等益鳥過冬食用。危害柿樹的害蟲有數十種,而啄木鳥等益鳥會捕食這些害蟲,義務擔負起“樹木醫生”的職責,對柿樹的豐產豐收,提高果品質量發揮重要作用。老農正是用這種傳統的“投桃報李”方式回報益鳥,也正是這樣一種方式有效地激勵了益鳥在來年繼續義務擔負起這棵柿樹的“樹木醫生”職責,對柿農與益鳥都是雙贏的結果。柿農留柿,這樣一個小小的故事,運用于我們的
企業管理
實際大有裨益。
如果企業的管理人員能像老農一樣,保持一顆同理心,適時、適度換位從員工的角度思考,在制度設計與實際管理過程中,將企業所賺取的“利潤”適當分配一部分給員工,在
薪酬
設計時確定具有競爭力的薪酬標準,年終獎金依據企業年凈利潤與員工的貢獻相應分配,給予員工帶薪年休假福利政策,制度設計時廣聽員工意見集思廣益……“財散人聚,財聚人散”,員工的凝聚力與歸屬感必然增強,企業必然能夠吸收并穩定留住一幫有能力、有意愿、有信心的員工,企業做久、做精、做大、做強則指日可待。
隨機讀管理故事:《尾數的作用》
某公司招聘一個負責采購物品的臨時員工,很多人前來應聘。招聘者經過一番測試后,留下了三名優勝者參加面試。面試的最后一道題目是:假定公司派你到某工廠采購2000支鉛筆,你需要從公司帶去多少錢?
第一名應聘者的答案是120美元。主考官問他是怎么計算的,他說:"采購2000支鉛筆可能要100美元,其它雜用就算20美元吧。"主考官未置可否。
第二名應聘者的答案是110美元。對此,他解釋道:"2000支鉛筆需要100美元左右,另外雜用可能需要10美元左右。"主考官同樣沒表態。
最后一名應聘者的答案比較特別,是113.86美元。他解釋說:"鉛筆每支5美分,2000支是100美元;從公司到鉛筆廠,乘汽車來回票價4.8美元;午餐費2美元;從工廠到汽車站為半英里,請搬運工人需用15美元;還有……因此,總費用為113.86美元。"主考官聽完,露出贊許的微笑。這名應聘者自然被采用了,他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卡耐基。
閱讀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