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重塑商業流程
對于每家電子商務公司來說,如何更好地利用這個新渠道,是在未來的競爭中站穩腳跟的砝碼。電子商務的第一個關鍵詞,首先體現在網絡和IT系統帶來的“效率”提升。電子商務網站能夠快速覆蓋到線下商家無法到達的地方,解決中國廣袤的地域所帶來的信息不對稱,逛街網市場總監李志杰就表示,“中國適合做電子商務”。廠商的貨架移至網上,鋪貨過程將縮短為幾分鐘,相對于能夠陳列的商品和服務數目始終有限的線下商戶,消費者、采購商在網上則可以隨時隨地看到每個商家、每個品牌所有的產品、服務和信息,購買流程得以簡化,“在線下逛10家店也不一定能看到全部產品”。而在外貿交易中,電子商務對時間成本的節省更是巨大的優勢。
電子商務提高的不僅僅是買賣雙方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對渠道的重塑。從事內衣電子商務的夢芭莎創始人佘曉成形容,傳統的服裝生產模式就像是“計劃經濟”,設計師設計之后,再經過生產商生產、經銷商分銷,最終到達客戶手中。電子商務則縮短了這一渠道,廠商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代理商的鉗制,產品可以從生產商直接流向用戶,消費者能享受到更低的價格,雙方均從中獲益。夢芭莎的新產品上市時間只需要7~15天,應收賬款周轉天數為7天,而傳統服裝企業至少需要60天。對于B2B貿易也是如此,從工廠到外貿公司、一級批發、二級批發、消費者,是一個非常長的鏈條,而電子商務能夠使工廠和外貿公司直接對接到國外的零售商,最大限度地接觸終端的消費和需求信息。“有效縮短中間環節和貿易的流程,是在線外貿和傳統外貿最主要的區別。”敦煌網CEO王樹彤說。
歸根結底,很多電子商務網站已經在實踐中發現了這種新興商業模式對傳統模式最大的改進之一,同時也是眼下正確的努力方向,可能就在于提高商業效率。李志杰覺得電子商務其實像是“天天搬箱子,從這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而逛街網想做的就是“讓搬箱子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搬得更巧妙”。發貨收貨是搬箱子的過程,與客戶的數據傳輸、與品牌商的合作、網絡營銷,“每個環節都是搬箱子的過程,我們希望能組合出一套高效的模式,將來就能贏在這里”。
用戶——資源配置核心
第二個關鍵詞,就是幾乎每位被采訪對象掛在嘴邊的“用戶”。作為電子商務運作中的重中之重,客戶體驗“自始至終需要提升”,過去、現在、將來,都是各家公司的工作重心。用戶體驗表現在服務的每一個步驟中,只有訂單響應、發貨、客服、退換貨服務、確認款項這些細節都做到位,客戶和合作伙伴才能對網站放心。VANCL創始人陳年毫不諱言,目前接到最多的投訴就是在配送服務上,送貨人員雖經過學習 ,但仍達不到公司和用戶的要求。為了提升用戶體驗,VANCL提出免運費、推薦用戶試穿,“付出的代價非常大,成本幾乎上升一倍。”然而每個用戶都有成為意見領袖的可能,口碑會將每個細節的影響無限擴大化,“一招出錯就會滿盤皆輸”,佘曉成的郵件簽名第一條就是“以第一張訂單的態度對待每一張訂單”。
還不止這些,更重要的是“用戶”從商業系統中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了主導者。電子商務重塑了傳統的供應鏈,將“簡單的賣東西、賣服務”的過程變為了資源配置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電子商務企業能夠方便地統計、分析目標客戶的消費需求,讓用戶的選擇來指導企業的生產決策,配置技術、產品和人才資源。作為“生在網上的服裝企業”,陳年表示VANCL可以“直接面對市場,時刻和用戶互動”。通過電子郵件、搜索引擎這些工具,企業可以更精確、更及時地接觸到用戶,而將分析工具加載到頁面當中之后,商家幾分鐘內即可統計信息,進而判斷產品的定價、推廣以及服務的效果是否有效。頁面停留時間、訪問量、購買的金額數量、圖片點擊量、回復內容這些變量都能夠協助企業將顧客需求信息與生產供應信息進行配對,“以產定銷”的模式不再適合于電子商務,用戶信息的重要性在這里得到了凸顯。“用戶選擇了你的網站,我們按用戶行為加以改進再反饋給市場,這是一種連鎖營銷反應”,在這個連鎖鏈條中,顧客成為了資源配置的核心,這是傳統渠道無法做到的,也是電子商務企業必須做到的。
“互聯網人群更活躍、更時尚、更渴望互動,我們不能像開Shopping mall一樣經營網站了。”龔文祥對此頗有感慨。無論是做B2B的敦煌網還是做C2C的淘寶,都在不停地重新審視自己的資源整合,以“更深層次的滿足用戶”。“在用戶購買方式、購買行為發生改變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加以改變。”李志杰認為,是“市場選擇了我們的運營模式,而不是我們選擇了運營模式”。
融合——打通完整鏈條
中國的電子商務越來越呈現出一種融合的趨勢,B2B、B2C、C2C的界限是否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徹底消失?雖然2007年當當網推出的C2C平臺“當當寶”在上線一個多月之后就宣布進入休眠狀態,但經過兩年的飛速發展,電子商務網站并沒有因此停止將觸手遠伸的嘗試。走秀網所在的集團即將開展的“廣東之星”業務為廣東眾多傳統外貿企業、OEM廠商搭建網上展示、推廣的平臺,類似于“區域性的阿里巴巴”,而令人感興趣的地方在于該B2B平臺與走秀網B2C平臺的接口。將高質低價的產品吸引進B2B平臺后,B2C業務也能夠成為其中的一個渠道,兩者互相促進。
淘寶商城的出現連通了阿里巴巴的B2B平臺和淘寶的C2C平臺,進而誕生出一種“新的B2C模式”。簡單地說,淘寶想用這一平臺幫助普通商家從事B2C業務,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縮減商品的流通費用,“幫商家賺錢,幫用戶省錢”。生產型企業、零售企業、垂直B2C企業都可以入駐淘寶的新型B2C平臺,諾基亞、戴爾、優衣庫、紅孩子等已經紛紛試水。三個平臺打通之后,企業和消費者之間形成了完整的交易鏈條,淘寶的邏輯關系是“抓住消費者,抓住各類零售商、生產商,最后抓住供應商”。
如果把眼光放到網絡之外,將融合擴展到更廣的范圍,會發現淘寶還開起了線下店鋪“淘一站”。麥考林也不惜“增重”,三年內要拓展至2,000家零售門店。另一方面,國美、蘇寧這樣的線下渠道王者同樣開通了網上商城。在這場傳統商家和網絡新貴熱熱鬧鬧、越走越近的狂歡之中,線下與線上的渠道博弈暗流涌動,銷售方式正在期待一場革命性的重塑。
1999年
8848、易趣、當當網和阿里巴巴開始正式運營,拉開了中國電子商務的序幕。
2000年
互聯網泡沫達到了高峰,8848拆分成了B2B和B2C兩塊業務,阿里巴巴推出“中國供應商”外貿業務。卓越也在這一年誕生,B2C市場有了越來越多的參與者。
2001年
易趣開始對賣家收取登錄費,現在看來這一策略的應用還為時過早。
2003年
“非典”的爆發促進了電子商務的發展,當年慧聰在香港上市;淘寶網成立并推出支付寶,宣布免費三年;易趣則被eBay收購。
2005年
阿里巴巴收購雅虎中國,之后的幾年電子商務競爭格局日趨激烈,騰訊和百度相繼進軍C2C,敦煌網努力打造“第二代B2B”,馬云有了越來越多的競爭對手。
2009年
越來越多企業進軍電子商務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