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應邀訪問清華 ,與中國企業家就應對經濟蕭條的策略進行了廣泛的交流。
稻盛和夫認為,“蕭條是企業成長的機會”。企業就是應該通過蕭條這樣一種逆境來謀取更大的發展。他勸誡中國企業家要以積極開朗的態度去突破困境。“蕭條越是嚴重,我們越是要咬緊牙關,堅忍不拔,下定決心,無論如何也要闖過這道難關。”
稻盛和夫以50年來京瓷面對歷次經濟蕭條屹立不倒的實際案例,給中國企業家闡述和傳授了他的經營經驗與商業智慧。
50年的京瓷沒有過虧損記錄
京瓷今年正好創立50周年,回顧半個世紀的歷史,京瓷遭遇過多次嚴重的經濟蕭條: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80年代的日元升值危機,90年代的泡沫破裂危機,2000年IT泡沫破裂的危機……經歷了這些經濟蕭條,稻盛和夫領導的京瓷竟然沒有出現過一次虧損。這簡直是世界企業經營界的奇跡!
每次面臨蕭條,作為經營者的稻盛和夫總是憂心忡忡、夜不能寐。但是,為克服蕭條不懈努力,每一次闖過蕭條期后,京瓷的規模都會擴大一圈、兩圈。從這些經驗當中,稻盛和夫堅信“應當把蕭條視為成長的機會” 這樣一個結論。
企業的發展如果用竹子的成長作比喻的話,克服蕭條的過程,就好比造出一個像竹子那樣的“節”來。經濟繁榮時,企業只是一味地成長,沒有“節”,單調脆弱。由于克服了各種各樣的蕭條,就形成了許多的“節”。這種“節”才是使企業再次成長的支撐,并使企業的結構變得強固而堅韌。
在稻盛和夫看來,將蕭條視作機會,重要的是在平日里打造企業高收益的經營體質。高收益正是預防蕭條的最佳策略。因為高收益是一種“抵抗力”,使企業在蕭條的形勢中照樣能站穩腳跟,就是說企業即使因蕭條而減少了銷售額,也不至于陷入虧損。同時,高收益又是一種“持久力”。高收益企業有多年積累的、豐厚的內部留存,即使蕭條期很長,企業長期沒有贏利,也依然承受得住。另外,此時可以下決心用多余的資金進行設備投資,因為蕭條期購買設備比平時便宜許多。
“像這樣,在蕭條到來之前,就應該盡全力打造高收益的企業體質,這才是經營。”平時沒能實現高收益,遭遇蕭條,必須堅忍不拔,千方百計去克服蕭條。但是,經營者本來應該思考的是蕭條之前的準備工作。雖然蕭條往往突如其來,但作為應對蕭條的預防策略,平日里有沒有實現高收益經營,這是首先要提及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在公司內外總是強調:沒有10%的銷售利潤率,就算不上真正的經營。”稻盛和夫說。
蕭條出現,首先是客戶的訂單減少,對制造業來講,就是沒有活干,可賣的產品減少,由此銷售額降低。比如本來賣100個的現在只能賣90個,利潤當然會減少,但因為平時有10%的利潤率,即使銷售額下降10%,照樣可以贏利。就是銷售額下滑兩成,企業仍然可以保證有一定的利潤。只有當銷售額下降30%、40%時,才可能出現赤字。因為利潤率高意味著固定費低,銷售額多少降一些,利潤只是減少而已。如果企業利潤率達到20%、30%,即使銷售額降去一半,企業仍可贏利。就是說一個高收益的企業即使遭遇蕭條,銷售額大幅下降,仍然可以保持一定的利潤。這意味著企業的基礎非常穩固。
事實上,在京瓷50年的歷史中,雖經歷過因蕭條銷售額大幅下降的情況,但從未出現過一次虧損。
1973年10月第一次石油危機沖擊全世界,受其影響,世界性的蕭條波及京瓷。1974年1月,京瓷的訂單每月有27億日元,到7月降至不足3億日元,可以說是驟減。盡管如此,這一年京瓷依然沒有虧損。因為京瓷具有獨創性技術,能批量制造當時誰也做不了的新型陶瓷產品,而且平時又貫徹“銷售額最大化、經費最小化” 的經營原則,利潤率超過了值得自豪的30%。
稻盛和夫認識到,形成高收益的企業體質還可以對保證員工的就業做出貢獻。在石油沖擊引發大蕭條的時候,連日本的大企業也紛紛停產,解雇員工,或讓員工歇業待崗。此時京瓷在保證所有員工正常就業的同時,仍然確保產生利潤。同時,通過高收益獲得的利潤作為企業內部留存不斷積累。縱使因蕭條而轉為赤字,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即使不向銀行借款,不解雇員工,企業照樣挺得下去。
之所以能夠不斷積累企業內部留存,因為稻盛和夫本來就屬于謹慎小心又愛操心的那一類人。“一旦遭遇蕭條該怎么辦呢?我一直忐忑不安,也正因為如此,我經營企業就格外努力,所以,即使處于石油危機的旋渦中心,在公司的安全性方面我仍有足夠的自信。”
經濟不景氣,員工就動搖,稻盛和夫充滿自信。他這樣對員工說:“請大家不要擔心,即使優秀企業也因不景氣接連破產,然而我們京瓷仍然可以生存,哪怕兩年、三年銷售額為零,員工們照樣有飯吃,因為我們具備足夠的儲備。所以大家不必驚慌,讓我們沉著應戰,繼續努力工作。”
稻盛和夫用這些話來穩定軍心,這話既不是謊言也沒有夸張,事實上當時京瓷確有足夠的資金。京瓷從創業以來一直到今天,持續這種腳踏實地的經營風格。現在京瓷隨時可以使用的現金約有4700億日元,股票等資產3700億日元作為內部留存,合計約有8400億日元的儲備。這樣,不管遭遇怎樣的蕭條都不會動搖京瓷經營的根基。
不要盲目追求股東資本利潤率
近年來,有人對稻盛和夫“形成高收益的企業體質”、“不斷積累企業內部留存”的經營方針提出了異議,他們看重股東資本利潤率,即所謂ROE。來自美國的投資家們認為,他上述的經營方針是不正常的。
ROE就是相對于自有資本能產生多少利潤。在重視ROE的投資家看來,不管你有多么高的銷售利潤率,你只是把賺到的錢儲存起來,用這么多的自有資金卻只能產生這么低的利潤,他們就判斷為投資效率差。
京瓷的經營高層在美國、歐洲開投資說明會,總會聽到這樣的意見:“京瓷的自有資本比例實在太高,而ROE大低,存這么多錢干什么呢,應該去投資,應該去使用,好賺更多的錢,給股東更多的回報,這是我們投資家的要求。”
聽到經營干部們的匯報,稻盛和夫說:“完全不必按那些投資家的意見去辦。” 當“ROE高的企業就是好企業”的觀點成為常識的時候,稻盛和夫的意見簡直就是謬論。“但是,這種所謂常識,歸根到底,不過是短期內衡量企業的尺度。現在買進股票,待升值時拋出,這樣就能輕松賺錢。對于這樣思考問題的人來說,當然ROE越高越好,但我們要考慮的是企業長期的繁榮。對于我們來說,穩定比什么都重要,企業應該有足夠的儲備,才能承受得起任何蕭條的沖擊。”
就這樣, 稻盛和夫從很早開始就以高收益經營為目標,并不斷積累企業內部留存——這是京瓷預防蕭條最有效的預防策略和制勝法寶。實踐證明了它的正確性。
當蕭條的風暴席卷而來的時候,領導人應該怎樣來執掌經營之舵呢? 稻盛和夫依次給出了他思考出來的應對蕭條的五項對策。
蕭條對策一:全員營銷
蕭條時期,全體員工都應成為推銷員。員工平時有不同的崗位,平時都會有好的想法、創意、點子,這些東西在蕭條時期不可放置不用,可以拿到客戶那里,喚起他們的潛在需求。這件事全體員工都要做——稻盛和夫強調。
營銷、制造、開發部門不必說,間接部門也要參與,全體員工團結一致,向客戶提案,創造商機,直到拿到訂單,向客戶交貨為止。“這樣做,不僅讓客戶滿意,而且當事人本人也能掌握整個商務流程。不是陪著銷售人員跑客戶、當助手,而是將自己平時好的想法、創意、點子結合到商品中向客戶推銷。蕭條時期這件事應該讓全體員工都主動思考。”
京瓷遭遇石油危機大蕭條時就是這么做的。平時研究、開發、生產、銷售分工明確,但當石油危機使訂單大幅下降時, 稻盛和夫提出建議:讓我們實行全員營銷吧!號召對營銷完全沒有經驗的現場生產人員“去賣產品”,過去向人打招呼都會臉紅的人、只會埋頭現場工作的人也要去拜訪客戶,帶著寒意又夾著汗水,努力向客戶提出建議“有活嗎?有什么可以讓我們干的嗎?我們什么都干!”
這樣的做法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成果,一般來說,生產和銷售往往是一種對立的關系,比如,訂單不多時生產會對銷售發牢騷:銷售做得不好。銷售反過來又怪生產:你們沒有生產出暢銷的產品。
“互相之間會爭吵起來。但是生產人員也去賣東西,他們就會明白營銷不容易。由于生產人員也有了銷售的經驗,生產人員理解了銷售人員的辛苦,銷售人員會感謝生產人員,這樣就會促進兩者的和諧,有利于雙方更好配合,更好地展開商務話動。”通過全員營銷,大家會產生一種共識:即使是最尖端技術的企業,賣東西、銷售產品仍然是企業經營的根本。
稻盛和夫看到,名牌商學院畢業、擔任企業重要干部的人中間,有的人到客戶那里推銷產品卻不懂得要低聲下氣。他強調說,必須低頭懇求,這是商業活動的基礎:像小伙計一樣,低頭搓手道:“能不能請您下一點訂單呢。”
稻盛和夫常對員工們講,營銷的基本態度就是要當“客戶的仆人”,只要是為了客戶我們什么都干,完全像一個仆人。“缺乏為客戶盡心盡力的精神,蕭條期要獲得訂單是不可能的。讓缺乏這種經歷的人當企業的干部,公司很難經營得好。不管是搞生產的還是當會計的,任何部門的人,讓他們都經歷在別人面前低頭討訂單的辛苦,這是非常重要的。
蕭條對策二:全力開發新產品
蕭條時期全力開發新產品非常重要。稻盛和夫認為,平時因工作忙碌而無暇顧及的產品,沒空充分聽取客戶意見的產品,都要積極開發,不僅是技術開發部門,而且是營銷、生產、市場調查等部門都要積極參與,全公司團結一致共同開發。
蕭條時期客戶也會有空閑,也在考慮有無新東西可賣。這時主動拜訪客戶,聽聽他們對新產品有什么好主意、好點子,對老產品有什么不滿或希望,把他們的意見帶回來,在開發新產品和開拓新市場中發揮作用。
許多技術開發人員平時就考慮過開發這樣那樣的新產品,希望有機會向某種新技術挑戰,因為太忙總不能著手研發。比如做糕點的店家,很想使用新材料做些新式點心,但因為老產品一直暢銷,平時做老式點心已忙得不可開交。但蕭條期就是好機會,可以試做試賣了,蕭條期有了空閑反倒可以進行新的嘗試, 能夠發起新的挑戰,這時候也應該進行這樣的挑戰。
稻盛和夫說京瓷實際上曾有過這樣一件事:利用蕭條期開發出用于釣魚桿的陶瓷導向圈。
京瓷創業后不久,曾經利用新型陶瓷的特性,生產出用于紡織機械的零件。在紡織機械上,因為紗線高速運行,同紗線接觸的零件很容易磨損,用不銹鋼做的零件也只能用一天就會因磨損而斷裂。這些地方提供硬度高、耐磨性好的陶瓷零件來代替,效果極好。
但到石油危機時,紡織機械一下子滯銷,京瓷也斷了訂單。此時稻盛和夫就實行“全員營銷”和“全力開發新產品”這兩條。
有一位營銷員去拜訪某家漁具制造企業,看見一種釣魚的魚桿附有卷線裝置,其中天蠶絲線滑動的接觸部位使用金屬導向圈。這位營銷員注意到這一點,提出建議:“我們公司具備新型陶瓷技術,利用這項技術,紡織機械在與高速運動的紗線接觸的部位,就用我公司耐磨的陶瓷零件。你們魚桿上與天蠶絲線接觸的金屬導向圈,改用陶瓷試試怎么樣,一定非常適合。”
但是魚桿上的導向圈,并不像紡織機械因為紗線不停的高速運轉而很快磨損,只是投桿時滑動一下。所以對方回答說:“用陶瓷的價格高,沒必要。”
這位營業員不死心,為了引起對方的興趣,繼續耐心地動員說:“用陶瓷零件不僅不磨損,而且可以減少與絲線之間的摩擦系數。” 實際上釣魚時先要揮舞魚桿讓魚鉤飛出去,如果摩擦系數大,絲線滑動阻力大,魚鉤就飛不遠。還有一點,現在的金屬圈在釣到大魚時,因摩擦力大,絲線會“啪!”的一下斷掉。
為什么魚線會斷,因為釣到大魚時,線上突然產生很大的張力,線與圈上壓力大增,這么拉著,摩擦生熱,就把天蠶絲的魚線熔化了,瞬間斷裂。
漁具企業的領導人聽了這位營業員的話就同意試試。先用原來的金屬圈,加上負荷用力拉,果然魚線發熱斷裂,然后換上陶瓷圈,一點問題沒有,非常理想。
這一新產品對蕭條期京瓷的訂單、銷售額的擴大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而且效益繼續擴大,現在凡是高級魚桿,全都用上了陶瓷導向圈,普及到了全世界。“價格并不高,但直到現在每個月仍要銷售500萬個,對我們的經營持續做出了貢獻。”稻盛和夫透露。
這個例子說明:蕭條期開發新產品,并不是手忙腳亂去開發全新的東西,利用自己過去做過的東西去喚起新的需求是完全可能的。在自己公司的技術、產品的延長線上開發出新產品——這是在蕭條期應該努力去做的。
蕭條對策三:徹底削減成本
蕭條時期競爭愈加激烈,眼看著訂單數量、單價不斷下降,這時仍要維持贏利,必須徹底削減成本。“成本的下降程度要大于價格的下降才行。”
但平時在削減成本方面已經做過很大努力,再要大幅削減成本,一般人都認為“太難了,不可能”,但稻盛和夫認為:看似干的毛巾還要再用力絞,要努力徹底削減成本。
人工費不可能隨便降低,因此除了提高每個人的工作效率外,一切都要重新審視,各方面的費用都必須徹底削減。
“現在的制造方法真的是最好的嗎?有沒有更便宜的材料? ”對過去的做法從根本上進行重新研究改進,堅決進行全面性變革,這一點非常重要——稻盛和夫強調:不僅是制造設備等硬件,而且在組織的統合、廢除等軟件方面也要動手術,徹底地合理化,堅決削減成本。
蕭條時競爭激烈,價格不斷下降,在這種價格下仍要擠出利潤,必須徹底降低成本。在接近極限的低價格下仍能做出利潤,如果能夠打造這樣的企業體質,等到景氣復元,訂單恢復時,利潤率將會迅速增長。
稻盛和夫認為,蕭條期正是增強企業體質的好機會。景氣好的時候訂單很多,為了完成這些訂單就要全力以赴。即使想要削減成本,員工們也不會認真實行,但到了蕭條期,全體員工都會非常認真,努力降低成本。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蕭條才是企業徹底削減成本的唯一的機會。
相反, “因為是蕭條,虧本也是沒辦法的事”,束手無策,不積極應對,那么即使景氣復元,也只能取得很少的利潤。這種企業的經營只會像走鋼絲一樣不斷地左右搖擺。
稻盛和夫強調,抓住蕭條這個機會,花心血與員工共同努力,徹底削減成本:“把走廊里的燈關掉”,“把廁所里的燈也關掉”,不斷采取切實的措施。看起來似乎是小事,但是與員工一起,一步一步、實實在在地削減經費,正是這種努力才是構建高收益企業的最切實有效的方法。
蕭條對策四:保持高生產率
必須在蕭條期仍然保持高生產率,這點也非常重要。“因蕭條而訂單減少,要干的活少了,如果仍然由過去同樣多的人來生產,制造現場的生產效率會下降,車間里工作氣氛會松弛。”
這種情況下,應該把多余的人從生產線上撤下來,維持制造現場的緊張氣氛。過去花費許多辛苦好不容易提升上去的生產效率,在蕭條期如何維持稻盛和夫絞盡腦汁。
石油危機時就發生過這樣的事情。當時稻盛和夫考慮,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員工失業,但訂單短時間內驟減,如果仍由原有人數來做,就無法維持過去的高生產效率。作業效率一旦下降,再想恢復原有的高生產率談何容易!
基于這種想法, 稻盛和夫決定:既然訂單降至1/3,那么制造現場的人員也減至1/3,剩下的2/3的人員從生產線上撤下來,讓他們去從事生產設備的維修、墻壁的粉刷、花壇的整修等工廠環境的美化工作。同時,舉辦哲學學習 班,讓員工們重新從根本學習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使企業內全體員工掌握共同的思維方式。
“就是說,在因蕭條而減產時,也決不降低生產效率,不僅要維持高生產率,而且去做平時無暇顧及的環境整理工作,去開展統一組織方向的哲學學習活動,這將成為使企業再次飛躍的推動力。”
當然,稻盛和夫說,2/3的人不生產又要把企業維持下去,企業必須有充足的內部留存。打造企業的高收益體質,確保足夠的內部留存,才可能應對危機,這點不可忘記。
蕭條對策五: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
蕭條是構建企業內部良好人際關系的絕好機會。稻盛和夫認為,蕭條來臨,勞資關系往往出現不和諧的聲音, 景氣時彼此都可以說些冠冕堂皇的話,一旦面臨蕭條的嚴峻狀況,經營者要求嚴格時,光說漂亮話就不管用了。
在困難的局面之下,職場和企業的人際關系受到考驗,同甘共苦的人際關系是否真的已經建立,職場的風氣、企業的風氣從正面受到考驗。從這個意義上講,蕭條是調整和再建企業良好人際關系的絕好機會,應趁此機會努力營造更優良的企業風氣,這點十分重要。
稻盛和夫一貫強調,經營企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經營者與員工的關系問題。經營者要愛護員工,員工要體諒經營者,互相幫助,互相扶持,必須建立這樣的關系。不是資本家和勞動者的對立關系,而是勞資雙方持有同樣的觀點,共同謀求企業的發展。應該形成這樣的企業風氣。
有的經營者以為平時與員工已經打成一片,員工理解企業的經營,與自己同心協力,所以到蕭條期就要求員工更加努力,要求員工做出自我犧牲。但想不到員工并不接受,出來抵制,企業內良好的人際關系完全沒有形成,事實擺在面前,經營者不禁愕然。
“蕭條這種災難到來時,本該齊心協力克服困難,但往往就在這時員工眾叛親離,導致公司分裂,甚至企業崩潰散伙,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稻盛和夫認為,企業里這種人心混亂的征兆稍有顯現,經營者就應該認真地反省,與員工重新建立信賴關系。
還是石油危機時京瓷的經驗。當時的日本處于經濟的高速增長期,員工工資每年大幅上漲。但遭受石油危機的沖擊,稻盛和夫決定從社長開始一直到系長,所有管理人員全部降薪, 稻盛和夫是社長,降30%,減得最少的系長降7%。
雖然實施了降薪,但第二年基薪上調的時間迫在眉睫。稻盛和夫在1974年年末向京瓷工會提出了凍結加薪的請求。
不久,隨著景氣恢復,企業業績上升, 稻盛和夫不僅將定期獎金大幅提高,而且再支付臨時獎金。在這之上,1976年稻盛和夫再將1975年凍結的部分加算進去,支付了2年的22%加薪,以此來報答員工和工會對自己的信任。
就這樣,通過蕭條的考驗,勞資間牢固的信賴關系得到確認。1975年9月,京瓷的股價超過了長期雄居日本首位的索尼,達到了日本第一。
稻盛和夫認為,這也是經營者與員工齊心協力共同經營所獲得的成果。他堅信,正是靠這種心與心結成的牢固的人際關系,才有了今日的京瓷公司。
稻盛和夫與日本京瓷
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于日本西南部的鹿兒島,大學的專業是無機化學。畢業后就職于日本京都的一家絕緣部件制造公司。后在友人的支持下,于1959年,也就是稻盛和夫27歲的時候,在京都創立了一家生產精密陶瓷的“京都陶瓷”公司。
雖然是白手起家,但稻盛和夫開發的精密陶瓷材料深受業界歡迎,京瓷也努力將這種材料應用于各種領域。創業以來的50年里,“京瓷”充分利用精密陶瓷的特性,開發了各色各樣的產品,從各種精密陶瓷元器件到太陽能電池、醫用材料,以至手機、打印機、復印機等終端產品,京瓷已經成長為日本代表性的制造企業之一,進入世界500強行列。
另外,在日本還有一家同樣也是由稻盛和夫創辦的KDDI公司,京瓷是其第一大股東,KDDI從事長途電話和移動通信業務。KDDI公司在通信行業的新準入企業中位居首位,現已成為日本國內第二大通信運營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