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喜歡“控制”的人,喜歡“命令”的人,這樣的人自己辛苦,與他拍檔的人也辛苦。工作中,一個喜歡“控制”與“命令”的管理者,很難激發下屬的創造力,他也一定留不住真正優秀的、有獨立意志的下屬;生活中,一個喜歡“控制”與“命令”的太太,惦記著查先生的手機通話記錄、網絡聊天記錄,哪天晚上若先生沒回家吃飯,便一個又一個電話追過去,這份“愛”該讓他的先生多么壓抑。
去年不是出了個“微博私奔門”嗎?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就是無法仍受女方的“控制”,據說不論男主人公出差到哪里,他的太太都很有可能出其不意的突然出現在他附近,甚至半夜敲他住宿的酒店的房門。我們暫且不去討論女主人公這種做法是什么樣的心理,單從事情本身來說,女主人如此的“控制”真的會將幸福留在身邊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她能抓住的東西少的可憐。
從行為方式的角度來說,作為一個有領導力的上司或者伴侶,當你希望對方怎么做時,用命令還是其他的方式更有效呢?
在工作中,多年的經驗告訴我,以何種方式要看我們所處公司的文化,和員工的職業化程度。
如果我們所在的是一家員工素質普遍較低的大型制造企業,員工自律能力不強,更多的依賴他律。面對這樣的下屬,作為上司的我們如果真的每件事情都廣泛聽取意見,一對一溝通,最大化的尊重每個人的感受,那管理成本不是高的離譜嗎?作為管理者的你,會發現每日 做不了什么事,你還會發現你的苦口婆心帶給員工的改變很小,或者說很不穩定,他們很快就會回到最初的狀態,你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復溝通中,發現自己是吃力不討好,這其實是處于“人治”的階段,管理者(老板)會非常辛苦。對于這種大型制造企業,標準化的工作作業手冊,完善的管理制度可能更為重要,用流程、用制度保證每一道工序不論由誰來做,品質都能穩定才是最重要的。
去年底因為工作的關系,我有幸走進了國內某大型知名合資企業,發現他們企業里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員工工作積極性不算太高,上司面對下屬更多采取的是命令的方式,批評指責多,在我們的不記名問卷中,員工紛紛抱怨過于嚴苛的流程和制度,讓他們感覺自己像個機器人,再加上某些上司簡單粗暴的命令式的工作方式,令他們每日 上班有些壓抑,因為對工資報酬比較滿意,便繼續做著。這些一線員工的直線上司,那些基層的管理者均是從一線員工提拔上來的,他們本身的職業素養尚待提高,又缺乏必要的管理和領導技能學習 ,在擔任管理崗位后,在面對自己的下屬時,很容易失去耐心,難免簡單粗暴,強制性的命令多過有商有量。
訪談中,一些管理者告訴我們,在他們這樣的企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們感覺每個人對這家企業而言,都不重要。他們覺得企業員工整體創造力不足,或者說企業并不鼓勵你作為個人的創造性,你只需要老老實實的按步就班就好,熬個數年,你就會多了升遷的機會了。無庸置疑,他們說的這種情況的確是明顯的大企業病,很正常,如果我們選擇待在這樣的大型國企,我們每個人要做的首先是主動適應企業,如果有什么地方覺得還不夠滿意的,這也是你職業的代價。
管理也好,領導也好,與我們的工作乃至生活息息相關。不是只有工作中才用得上管理或領導技能,要把一個小家庭經營好,夫妻和諧、孩子幸福成長,都需要掌握一定的管理和領導技能。工作、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喜歡“控制”的人,喜歡“命令”的人,這樣的人自己辛苦,與他拍檔的人也辛苦。工作中,一個喜歡“控制”與“命令”的管理者,很難激發下屬的創造力,他也一定留不住真正優秀的、有獨立意志的下屬;生活中,一個喜歡“控制”與“命令”的太太,惦記著查先生的手機通話記錄、網絡聊天記錄,哪天晚上若先生沒回家吃飯,便一個又一個電話追過去,這份“愛”該讓他的先生多么壓抑。
去年不是出了個“微博私奔門”嗎?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就是無法仍受女方的“控制”,據說不論男主人公出差到哪里,他的太太都很有可能出其不意的突然出現在他附近,甚至半夜敲他住宿的酒店的房門。我們暫且不去討論女主人公這種做法是什么樣的心理,單從事情本身來說,女主人如此的“控制”真的會將幸福留在身邊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她能抓住的東西少的可憐。
從行為方式的角度來說,作為一個有領導力的上司或者伴侶,當你希望對方怎么做時,用命令還是其他的方式更有效呢?
在工作中,多年的經驗告訴我,以何種方式要看我們所處公司的文化,和員工的職業化程度。
如果我們所在的是一家員工素質普遍較低的大型制造企業,員工自律能力不強,更多的依賴他律。面對這樣的下屬,作為上司的我們如果真的每件事情都廣泛聽取意見,一對一溝通,最大化的尊重每個人的感受,那管理成本不是高的離譜嗎?作為管理者的你,會發現每日 做不了什么事,你還會發現你的苦口婆心帶給員工的改變很小,或者說很不穩定,他們很快就會回到最初的狀態,你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復溝通中,發現自己是吃力不討好,這其實是處于“人治”的階段,管理者(老板)會非常辛苦。對于這種大型制造企業,標準化的工作作業手冊,完善的管理制度可能更為重要,用流程、用制度保證每一道工序不論由誰來做,品質都能穩定才是最重要的。
去年底因為工作的關系,我有幸走進了國內某大型知名合資企業,發現他們企業里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員工工作積極性不算太高,上司面對下屬更多采取的是命令的方式,批評指責多,在我們的不記名問卷中,員工紛紛抱怨過于嚴苛的流程和制度,讓他們感覺自己像個機器人,再加上某些上司簡單粗暴的命令式的工作方式,令他們每日 上班有些壓抑,因為對工資報酬比較滿意,便繼續做著。這些一線員工的直線上司,那些基層的管理者均是從一線員工提拔上來的,他們本身的職業素養尚待提高,又缺乏必要的管理和領導技能學習 ,在擔任管理崗位后,在面對自己的下屬時,很容易失去耐心,難免簡單粗暴,強制性的命令多過有商有量。
訪談中,一些管理者告訴我們,在他們這樣的企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們感覺每個人對這家企業而言,都不重要。他們覺得企業員工整體創造力不足,或者說企業并不鼓勵你作為個人的創造性,你只需要老老實實的按步就班就好,熬個數年,你就會多了升遷的機會了。無庸置疑,他們說的這種情況的確是明顯的大企業病,很正常,如果我們選擇待在這樣的大型國企,我們每個人要做的首先是主動適應企業,如果有什么地方覺得還不夠滿意的,這也是你職業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