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畯,字曼才,彭城人。跟西楚霸王項羽是同鄉。小時侯就特別好學。善于《詩》、《書》、三《禮》,又好《說文》,也就是這位人才是儒家學派的知識分子。為了躲避戰亂,逃到江東。與當時的諸葛瑾,還有步騭一樣著名,并且關系很好。諸葛瑾與步騭都是孫權政權的腹心大臣。他為人質直純厚,是他人的良師益友。張昭把嚴畯舉薦給孫權,孫權委任嚴畯為騎都尉,從事中郎。也就是孫權見面就封嚴畯為中級官員。橫江將軍魯肅去世,孫權計劃 嚴畯替代魯肅,督兵一萬軍隊,鎮守陸口。我們都知道魯肅是孫權陣營中很重要的軍事將領,讓嚴畯替代魯肅,可見嚴畯在孫權心目中是很有份量的。當時很多官員都為嚴畯任其重要職位感到很高興。可見嚴畯是眾望所歸。但是嚴畯卻做出了一個很讓人大跌眼鏡的做法,他卻拒絕了孫權這一委任,說什么我只是一個書生,不懂軍事,沒有才能而占據高顯要的職位,咎悔必至。發言慷慨激昂,還為之流涕。孫權無可奈何,只好聽從了他的意見,改任其它人任這一重要職務。很多人知道,嚴畯有這方面的才能,他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讓位給予別人。孫權為吳王,及稱尊號,嚴畯官職為三公九卿之一的衛尉官職,這時他已成為吳國的高級官員。他作為吳國的大使出使盟國蜀國,搞外交關系。蜀國丞相諸葛亮很器重與很欣賞嚴畯。他不喜歡利用職權為自己謀私利,對于工資與獎金之類的,從不儲蓄,往往用他的收入救濟很多親戚朋友,以至于自己家的生活費用經常捉襟見肘。嚴畯是個清廉的官員。廣陵人劉穎與嚴畯是老相識,劉穎也是個有名氣的學者。孫權聽說了這樣一個人才,想要攬為己用,于是下命令要求劉穎為政府效力。劉穎就借托自己有疾病不去。劉穎的弟弟劉略為零陵太守,在工作時去世。劉穎去赴喪吊唁,孫權知道劉穎詐病,派急驛收錄,嚴畯也派人跟劉穎講,要劉穎去到孫權那里報到,并且向孫權表示歉意。孫權因劉穎騙他而遷怒嚴畯,因劉穎愿意替孫權效力而免于處罰。過了一些年,孫權委任嚴畯為尚書令。后來,嚴畯去世享年78歲。有兩個兒子,嚴凱與嚴爽。嚴凱官至升平少府。嚴畯著有《孝經論》、《潮水論》,又與裴玄、張承論管仲、季路的文章,皆傳于世。
我們作為高級管理人員,可從嚴畯的成功人生總結如下經驗:
一是學以致用。我們讀書學習,該讀什么樣的書,學什么樣的知識,這是一個人提升個人文化素養的關鍵。有些人喜歡看小說,這種書是只適合娛樂休閑。跟讀書學知識,學技能是背道而馳的。讀些無用之書,學些無用之識,還不如不讀書。讀書的目的,是提升個人素質,提高知識水平,提高個人能力水平,并且能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在實踐當中,這才講真讀書與學習。不然,讀些小說,就是讀它幾萬本,也不會增加知識,增長見識,提高能力的。所以,我們搞管理的,要讀些經濟、管理、歷史、哲學等社會科學類的書籍。這樣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遠。讀書以實務為第一。
二是向管理高層推薦真才實學的人才。
企業在用人方面,不但可以搞招募制,還可以搞推薦制。一般人才可以招募得到,但是特殊的人才,不一定能招募得到。真正的特殊人才,關心是自己的理想與信念是否能實現,并不是關心你的金錢有多少。一般人才很容易請得動,特殊的人才,很難請得動,更難請得到。當然,也不排除有少數人故意推托來抬高自己。但是,真才實學的人,不是金錢能輕易請得動,請得到的。我們管理企業,如果在各種交往與渠道中,碰到好的與合適的人才,可以向管理高層推薦。人才濟濟也是企業興旺的象征。并不是學歷高,或者銜頭多的就是真才。也并不是吹自己很厲害就是真才。現今魚龍混雜,更有魚目混珠之徒。因此,識別人才時要睜大你的慧眼。 三是求賢若渴與惟才是舉。本文中孫權是一個典型的求賢若渴的君主,因為人才濟濟,所以,劉備打不贏孫權,曹操也打不贏孫權,更別說曹丕、曹叡、司馬懿了。得人才得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企業也如此,得人才者,企業興;得民心者,企業興。求賢若渴,并不是在招聘市場會上張貼幾張海報,要一些求職者交一下簡歷,或者問幾個問題就能解決的。真才與賢才是稀缺的,就跟锎這元素一樣值錢。大家想一想,一個真才與賢才,能使一個國家強盛,能使一家企業興旺,這樣的人才能不寶貴嗎?真才與賢才,有幾個特征:一個是真才實學;二個是多數人并不很富裕;三個是大智若愚;四個是對功名利祿不是很看重;五是容易遭人嫉妒;六是善于解決實際問題。惟才是舉是因為人才是凡人,不是圣人,更不是神。是凡人都有些凡人的毛病與缺點。我們用才,是用人才的才能、學識與智慧為企業謀利益,謀發展。而不是臧否人物與品評人物。當然,有兩個前提條件,人才要遵守國家法律法規,人才要遵守社會公共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