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通用電氣CEO杰克.韋爾奇的一個管理原則就是:“管理得少”就是“管理得好”,也就是說公司經營者只管自己該管的事。
那么,如何界定“管”與“理”,并在“少管理”的情況下也能取得良好的效率和效益呢?關鍵是把握好下面幾點:
1、不信任是公司最大的成本習慣于相信自己,放心不下他人,這樣就會形成一個怪圈:上司喜歡從頭管到腳,越管越變得事必躬親,獨斷專行,疑神疑鬼;同時,部下就越來越束手束腳,養成依賴、從眾和封閉的習慣,而且會嚴重挫傷員工的自尊心和歸宿感。
2、少去管
多監控國內不少公司都有一整套規章制度,也不缺乏良好的指揮流程,但如果管理者將太多的精力和熱情傾注到“管”上,沉溺其中,樂此不疲,回頭才發現,原本很簡單的事情,卻莫名其妙地變得很復雜,部門之間互相推諉扯皮,制度和流程也成了擺設。
3、堅持“無為而治” 要“管得少”,又要“管得住”,最理想的管理就是一種“無為而治”的狀態,也就是不管理。因為人人學會了自我管理,格盡職守,那些所謂的管理制度、條條框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管理者要做到大事“有為”,小事“無為”。在事情的開始階段和過程階段“有為”。
“有為而治”和“無為而治”符合辯證法原理。“有為”是手段,“無為”也是手段,“治”才是目的。表面看來,“有為”和“無為”似乎是不兼容的,但作為工作方法來看,它們能夠殊途同歸,共同達到“治”的目的。
隨機讀管理故事:《假設可以廢除監獄。》
美國學者拿破侖·希爾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問一群學生:“你們當中有多少人覺得可以在三十年內廢除監獄?”
確信拿破侖·希爾不是在開玩笑以后,馬上有人站起來大聲反駁:“這怎么可以,無論如何,監獄都是必須的。”
其他人也開始七嘴八舌地討論:“有些人天生壞,改不好的。”“監獄可能還不夠用的呢!”還有人說有了監獄,警察和獄卒才有工作,否則這么多人就要失業了。
拿破侖·希爾接著說:“你們說了各種不能廢除監獄的理由。現在,我們來試著相信可以廢除監獄,我們該采取什么樣的對策。”
大家開始思索。過了一會兒,才有人猶豫地說:“成立更多的青年活動中心應該可以減少犯罪事件。”不久,其他在10分鐘以前堅持反對意見的人,也都開始熱心地參與了,紛紛提出了自己認為可行的措施。“先消除貧困,因為低收入階層的犯罪率比較高。”“采取預防犯罪的措施,辨認、疏導有犯罪傾向的人。”“借手術辦法來醫治某些罪犯。”……最后,共提出了78種構想。
啟示:當你認為某件事不可能做得到的時候,你的大腦就會為你找出種種做不到的理由。但是,一旦你相信某一件事確實是可以做到的,你的大腦就會幫你找出能做到的各種方法。我們認為很難的事情,到底有幾件真正是不可能做到的呢?
閱讀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