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于中,形于外”——曾子關于“慎獨”還有這樣的論述:“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這就是說當一些人無事可做的時候,會心神不寧,從而做出一些不善的事情,但是當他們看見君子時,會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慚愧,“掩其不善”,試圖做一些事來遮掉污點,但這只是一種自欺,誰也不笨,做的壞事自認為神不知鬼不覺,實際上很容易被發現。只有發自內心的明凈坦誠,才會在外人面前真正表現出“誠意”。
為了詳細說明如何達到“誠意”、“毋自欺”的境界,曾子又用了《尚書》中三篇文章中的三句話來做具體說明。第一句是“克明德”。這句話來自《周書.康誥》,是周成王討伐管叔、代叔后,封康叔來治理殷商遺民時所說。第二句話是“顧諟天之明命”。這句話出自《商書.太甲》,記載了伊尹將太甲流放至桐,太甲在流放過程中不斷修養,實現自我完善,于是后來又被伊尹接回復位。這句話的原意是教誨太甲應該反思父親的成功,只有不斷提升自我道德才能讓皇位持續下去。第三句“克明峻德”,是《虞書.堯典》記載堯帝的品德。堯帝可以自我約束,達到道德最高境界。
古代的君子講究“修身慎獨”,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即使是獨自一人時,也不要忘了約束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慎獨”是我國古代儒家創造出來的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見于《禮記·大學》和《禮記·中庸》。
《中庸》說: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君子戒慎恐懼自己有什么狀況沒有看見與聽見,內在的盲點常會在陰暗處更鮮活,細微處更顯著,因此君子更要慎重承擔自己具有獨立性的生命,不要懷著攀附心態而自毀自棄。
與“慎獨”相似的還有一個詞語——“不欺暗室”。不欺暗室——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不做見不得人的事。從使用書證所體現的詞義上考察,“不欺暗室”當是源于有關男女關系的事上,但用于領導力研究方面,我們借鑒其中的:即使別人不知道,我也不做虧心事!
它的出處是駱賓王《螢火賦》:“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按:這只是”暗室而不欺“的字面出處。著名詞典學家、語言學家王光漢《詞典問題研究-關于典故詞溯源問題的若干思》指出:不欺暗室,《辭源》、《成語詞典》、《漢語大詞典》等俱謂其源為漢·劉向《列女傳·衛靈夫人》所載之蘧伯玉事:靈公與夫人夜坐。聞車轔轔,至闕而止,過闕復有聲。公問夫人曰:“知此謂誰?”夫人曰:“此必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聞禮下公門,式路馬,所以廣敬也。夫忠臣與孝子不為昭昭信節,不為冥冥墮行。蘧伯玉,衛之賢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味廢禮,是以知之。”公使視之,果伯玉也。
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也提出過類似的主張,他說:"不論在別人跟前,或者自己單獨的時候,都不要做一點卑劣的事情,最要緊的是自尊。"劉少奇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也用了"慎獨"一詞,并灌注以積極的內容和新的意義,要求共產黨員即使在"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的時候,也能夠'慎獨',不做任何壞事。"具體來說,譚老師總結了企業領導“慎獨”的十六字方針,即:慎初、慎微、慎言、慎欲、慎饞、慎瞬、慎護、慎軟,下面,我們花一些篇幅解釋一下——
1、慎初凡事初為始,所以廉潔自律要慎初。“居身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萬事開頭難,有了初次,就容易有第二次、第三次……好事如此,壞事亦如此,“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如果一旦突破了“初次”這道防線,人生的“管涌”就難以堵住了,直到滑向犯罪的深淵。所以說,慎初是理智的思考、“杜漸”的“閥門”、防患于未然的“預防針”、自省的“長鳴鐘”。
對領導干部而言,每當一些“投其所好”和“可乘之機”向你紛至沓來時,切記要把住“慎初”關口;每當不期而至的歪風濁浪迎面襲來之時,切記要“浪擊身不斜,沙打眼不迷”;每當自己剛剛萌發非分之想的念頭時,切記要理智地思考,瞻前顧后,左掂右量,三思后果。所以,“君子慎始而無后憂”,要把好第一關,守住第一防線,把好人生之舵。
2、慎微
古人講:“積羽沉舟”、“君子禁微”。就慎微而言,主要指在小事上、小節上、小場所上,也就是在生活作風上要慎重。有人認為:違反規定辦點私事無礙大節,吃點喝點占點人之常情,公費娛樂消費時下難免,也有的認為小事小節無大害,只要立場對頭,政績顯著,小事小節放松一點不是什么問題。
譚小芳老師認為,對于企業領導來說,小節和大節是緊密相連的,小節影響著大節,量變會引發質變,小節非小事,小節不拘,則大節難保。小節不立,非變質不可;小事放縱,就會逐步走向墮落。小者大之源,微者巨之端;沒有小就沒有大,沒有微就沒有巨;大因小而生,巨由微而成。
3、慎言
俗話說,“言為心聲,行為心跡”.“一言不中,千言無有。”古人把“立德、立言、立功”稱之為“三不朽”。“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入矛戟。”對于一切良言,好似春風化雨,給人以溫暖、啟迪、開導、信念、力量,我們應大力倡導。《論語·里仁》講的“君子欲納于言,而敏于行”的看法,就是主張說話要謹慎,不能因說話不慎引起不必要的誤會,激化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防止病從口出。
企業領導應避免講大話、空話、假話、臟話、廢話,以及刺人心的話。在慎言中要慎讒言,讒言是一種精神鴉片,是裹著糖衣的毒藥,也是一種虛情假意的恭維話,言不由衷的違心話,令人肉麻的奉承話,它扭曲事實,顛倒是非,摧毀人心,敗壞社會風氣。在歷史上,被罵倒者少,被讒言毒害者多,不少人正是在這種讒言中被“捧殺”,切記切記!
4、慎欲
從生命科學角度而言,欲望伴隨著人的一生。人類綿延生息不絕,源于欲望驅動。所以“人生而有欲”。正常、合理的欲望,會促使人們積極工作。譚小芳老師在領導力講座中講的慎欲,特指的是某些人在人生道路上滋生的貪欲。貪欲若無限膨脹,失去理智,就難免被無度的欲望所累所害。
5、慎饞
人生自律清貧始,貪圖安逸腐敗生。所謂慎饞,指的是慎眼饞、嘴饞、手饞。應深知,社會上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專門研究、把握領導干部的弱點、愛好、心理需求,你好吃,就投之以甘飴;你好喝,就投之以佳釀;你好色,就投之以粉黛;你好捧,就投之以饞言。
企業領導善于從中悟出道理,懂得事情發展下去的嚴重后果,做到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常排非分之想,常修為政之德。宋人曰:“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他們認為惟“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方可盡情享用。對此,要做到美色面前不動情,金錢面前不動貪,權力面前不動志,堅持“冰心玉壺”。6、慎瞬
古人說:“天下之勢,以漸而成;天下之事,以積而固”。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瞬,就會“積土成山,積水成淵”。天下事,成于瞬、漸,也敗于瞬、漸。貪利的人,身上雖說富有了,但內心卻一貧如洗;知足的人,身上雖然貧窮,但內心卻得知足。人,只要有一點貪戀私利,就會剛強變成軟弱;智慧變得昏聵;仁惠變成狠毒;高潔變成污濁。抓住私字“一閃念”,防止在瞬息中漸變,這是品德行為修養的第一步。
7、慎護
所謂慎護,就是有了缺點、錯誤以及自身存在的種種不正之風,不要自我安慰,自我保護,而要提倡糾正。古人說:“上貪則下贓,上廉則下潔,上行則下效。”我們講的糾正,指的是在廉潔自律中注重、校正自身存在的缺點、弱點、問題、錯誤。這樣,企業從上至下才能形成一種廉政之風。
8、慎軟
在廉潔自律中我們提倡慎軟,就是在拒禮拒賄時,要戒除“盛情難卻”,橫下心來,硬下心來,使用鐵手腕,“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有的企業領導對送到家里的禮、賄心慈手軟,借口“盛情難卻”而不拒。在拒禮拒賄方面,提出破軟立硬,并不是要人們避開人世間各種矛盾,“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而是要面對現實,排除私心雜念。
一個領導者處于一個團體的中心地位,是公眾人物,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或明或暗地處于別人的關注之中。在公眾場合也許我們可以全力以赴地扮演好自己的領導形象,但是,在自己認為群眾和下屬看不到的時候能不能也言行有度、舉止規矩呢?這才是充分展示自己的修養和內力的時候,讓下屬和群眾看到最真實的自我的時候,也是讓他人最有印象的時候。因此,領導者必須要處處謹慎,時時小心,從小事著手,從身邊做起,慎獨慎微,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后漢書》中說:"輕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堤潰蟻孔,氣泄針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識幾"。《淮南子·人間訓》中講:"圣人敬小慎微,功不失時"。三國時的應璩有首詩說:"細微可不慎,堤潰白蟻穴,腠理早從事,安復勞針石?"都揭示了看來細微的東西,也不可不慎。浩浩乎狂飆起于青萍之末,巍巍乎高山拔于坦坦平陸。"小者大,微者著"。
看不到小事情會變成大事情,不了解小事情會起大作用,便很可能在這小事情上引起大問題。楚晉鄢陵之戰時,主將子反口渴了,從陽谷給他送上一碗酒,子反明知戰時不可飲酒,也曾表示拒飲,但經不住酒香的引誘,喝了一碗,就控制不住了,以至于楚軍敗績后,楚王砍了他的腦袋。
對于一個領導而言,道德原則是一時一刻也不能離開的,要時刻檢點自己的行為,看有什么意見而自己沒有聽到。"慎獨"的核心,是在"獨"和"微","獨"時對于"微"處慎重從事。"眾"時"大"處,即在有人監督的情況下和重大的問題上,一般來說便不至于造次了。反過來,如果"獨"時"微"處不在乎,放縱隨意,那么積小成大,漸染成習,便可能成為牛皮糖、軟皮鼓,到"眾"時"大"處,也會稀里馬虎,肆意輕妄了。"小時偷針,大時偷金",便屬此類。
因此,一個有道德的人在獨自一人、無人監督時,總是小心謹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譚小芳老師建議領導者堅持慎獨,要在"隱"和"微"上下功夫,即有人在場和無人在場一個樣,不讓任何邪惡性的念頭萌發,才能防微杜漸,使自己的道德品質高尚。慎獨修養方法實質是提倡高度的自覺性。
古時一首《守義》詩說:"許衡方渴時,不食道邊梨,一梨食細微,不義寧勿為。"這位古代的許衡對不道德的事,哪怕很細小,也不去做。古代有位名叫樂陽的人,在路上拾到一塊金子,拿回家里,被他妻子批評了一通,指出"拾遺求利"會"污其行",勸他要"勵志潔行,不而為之"。他們都認識到了"由小變大"的可能性:"小惡"會發展到"大惡",小錯誤會發展成大錯誤,到頭來,多行不義必自斃,那就悔之晚矣。
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有的領導貪得無厭,官位越高越好,權力越大越好,金錢越多越好,事情越少越好。有些人由于不能控制自己的私欲,逐漸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些不成熟的領導者或易沖動的領導者,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為,遇到某種刺激,易于興奮,易于激動;處理問題冒失、輕率,好意氣用事,不顧后果。
有成效的領導者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掌握自己的心境,約束自己的言行。無論受到什么刺激,他們都能保持沉著、冷靜,而不產生沖動行為。必要時能節制自己的欲望,忍受身心的苦痛和不幸,克制自己的各種消極情緒,表現出高度的忍耐性、紀律性、組織性,在待人接物上表現為忍讓克己。倘若領導者自制能力比較弱,在某一時刻任意放縱自己的情緒,意氣用事,此時的失控往往就會釀成嚴重的后果,或者導致談判不能進行,或者失去大客戶。總之,不懂得約束自身的經營者,對于他所在企業的發展是不利的。
人本身就有與生俱來的懶惰、沖動、貪玩、喜歡享受等劣性,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但是我們需要發展,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上,需要負更多的責任,這就需要我們要有一定的自制能力。譚小芳老師認為,身為企業的領導者,自制的能力更是需不斷培養。請看下面的案例:
武漢市漢陽就曾有一個情緒容易沖動的小工廠老板,有一次他發現手下一名員工偷拿廠里的貨到外面去賣,他大發雷霆,一氣之下一巴掌打過去,正打在那名員工的耳朵上,結果那名員工被他打聾了。本來責任在員工而不在他,現在反過來了,經過打官司,這個老板賠償了被打員工30多萬才算了事。他的工廠本來就不大,效益也不高,賠錢之后沒過多久就因資金周轉不開而破產了。盡管這個老板事后后悔不迭,但也已無濟于事。當自控的堤壩一旦崩潰,情緒的潮水就會如泄洪般瘋狂肆虐。為了一句話或一件小事沖動失控的偶發惡性案件屢見不鮮。還有些人會因為自己偶爾的心血來潮,一沖動便忘乎所以,最后也難免造成不良后果。
在工作中,不管遇到多大難題和忍受多大委屈,都要時刻調整和優化情緒,持續地保持積極的心態。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要創造條件上。我們不能一廂情愿地用自己愚蠢的智慧和無情的管理作周旋、相抵觸。作為領導者本身更不可在心態上違背管理的要求:“處事不驚”、守株待兔、見機行事,一味“拖”、“等”、“聽”。
對我們領導者來說,自律更應該內化為一種思考的力量。市場經濟就是一個算計經濟,你算不過別人,你算計不過市場,你就會吃虧。最好的管理創意往往就蘊藏在一個小小的變化中,只要學會不斷的思考,就能出入意料的取得管理上的成功。面對出現的問題,要尋找答案而不是尋找理由。這樣,我們才敢于對舊的生產方式進行“創造性的破壞”,善于發現和消除生產經營過程中的不均衡狀態,使組織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