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我們總覺得獲取的信息越多,成功的機會就越多。也許更多的信息有助于解決問題,但對于創新卻沒有幫助。喬布斯曾說過:“我意識到直覺和意識遠比抽象思維和邏輯分析重要得多。”外部信息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重要,真正有質量的“懂得”,來自內心的智慧。
當然對外界信息一無所知是不行的,但內心的智慧才是創新最關鍵的元素。許多成功的現代公司都有這個特點,它們不為外部表現所迷惑,保持專注、智慧與冷靜。但在一個喧鬧嘈雜的社會,實現這一點不是那么簡單的,依照以下幾個指示,任何意識到專注之價值的人都能做到。
集中注意力
Twitter創業初期,共同創始人Evan Williams與同事一起創建了一份內部文檔,包含了一系列公司運作的原則。其中關鍵的一節叫“Pay Attention”(集中注意力)。在最近的一次會議上,Williams解釋這一節說的就是“想要把一件事真正做好就必須專注于你手頭的工作。”
另一個提法是“留神”。很簡單,就把你所有的注意力都留在當下。聽到這里,很多人都會說:“等等,我的注意力不是一直在這里嗎?”不,通常不是的,其實我們的注意力總是沉浸在過去和未來里,這在我們入睡之前感覺最明顯。注意力無處不在,就是不在當下。
史蒂夫·喬布斯很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如果你坐下來觀察,你會發覺你的心靈多么不安定。”當他開始通過禪修放松心靈時,他發現自己開始能夠聽到微小的聲音,那就是靈感洶涌的時刻了。
專注的效應
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認識到放松心靈、保持思維冷靜的價值。Dustin Moskovitz是Asana和Facebook的共同創始人,Asana的另一位創始人是Justin Rosenstein,他們對此非常重視:“不專注的公司將會迷失方向,失去它們最好的人才,變得驕傲自滿,最后停止創新。”
他們相信,專注和深入思考能夠幫助人們成長,這些行為也能幫助各類公司和組織發掘自身最大的潛力。那些把注意力集中在員工的內心及產品內涵上的公司,將會成為我們這個時代下一批最具創造力的公司。
更少意味著更多
缺乏專注,持續的精力渙散會彌漫在公司里,這將帶來更多的矛盾、更多的壓力,創新從何談起。而這經常發生在會議上,想一想,你見過多少一邊開會一邊聊天一邊玩手機的人。我們經歷的正是前微軟主管Linda Stone所說的持續局部注意現象。我們的注意力無處不在,最終卻什么也沒注意。
多任務處理似乎顯得我們很有效率,研究卻不這么認為。根據密歇根大學大腦、認知與行為實驗室的研究,當人們試圖同時開展兩項工作,或以極快的速度來回切換時,錯誤率迅速上升。結果完成兩項工作的時間被嚴重拉長,比按次序完成工作要長得多。
斯坦福大學驗證了這個理論。通過觀察100名進行多任務處理的學生,他們發現同時進行的任務越多,學生做得越差。
不要把事情裝在心里,清空心靈
要保持專注,我們需要像填滿內心一樣有技巧的清空它。思科的CTO,Padmasree Warrior在描述自己如何在工作壓力下保持內心平衡和專注力時說:不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我每日 花20分鐘時間進行冥思。冥思可以清空我的心靈,每日 面對忙亂的工作也能保持冷靜和平衡。
釋放空間
當動畫公司Pixar設計他們新建筑時,喬布斯和同事們想把公司最重要的東西放在房間正中央。他們最后放了什么?他們在那留出了一大片空白區域,大家可以在那里會面、聊天,尋找靈感。
空白空間,不僅是實際空間里的,還是心靈上的,那才是專注力和創造力的地基。內心的維度,大企業家認為它是最寶貴的,而大部分人往往將之忽略。
那些能夠馴服“專注”這匹野馬的人,能夠看見別人看不到的可能性,他們將成為下一輪浪潮的領袖和開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