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次突然襲來的吃驚。2006年3月,當我就鄭州市的國企變革
采訪鄭州一家油漆企業時,竟發現該企業始建于1926年,而其目前聞名國內的“雙塔”商標也在此后創立,延續數十年的歷史讓其成為河南企業眾多品牌中的“老壽星”。
---->自此之后,更多的相關發現就時時刺激著我脆弱的神經:開封“天豐”牌面粉,1912年創立;鄭州“肥兒丸”,興衰近百年,至今仍在一家名叫“信心制藥”的企業里生產;“東方紅”,1956年誕生于洛陽;“艷芳”照相館,1956年從廣州遷到鄭州……每每想著這些具有時空穿透力、呈現出經濟史厚度的“老字號”,就會感嘆世間一切皆有生命。
---->變革 開放以來,更多的品牌和企業一起,被市場經濟中人們的創富熱情所催生。人們認知這個商品世界,一個很重要的角度就是品牌,所以,一些中國馳名商標、著名品牌就應運而生。但,與那些歷經歲月滄桑而保留下來的“老字號”有所不同,由于競爭的加劇、產業升級換代的加快、企業 經營管理 面臨的挑戰等因素,許多品牌的生命周期開始縮短,企業創立“百年老店”“百年品牌”的困難開始加大。
---->說起來,每一個曾經廣為傳播的品牌背后,都涵聚著創建者的心智和社會大眾的情感。如果我們以歷史為鑒,如果我們有興趣去探究一下一些知名品牌是如何或衰落或振興的,那么,一個表面蕪雜、冰冷的商品世界將會呈現出其豐富的情感脈絡。
---->品牌中的歷史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品牌記憶:“老字號”漸遠,給人感覺像是舊時代的遺老遺少;新中國之后創立的“老品牌”,除了上海等地賦予其海派文化特有的“老克蠟”精神外,其他地區的品牌全都呈現中山裝、短發頭般的中規中矩;變革 開放了,品牌如同人們被釋放出的個性和欲望,到處張牙舞爪、橫沖直撞;到了信息時代,品牌被請下神壇,品質優良的被去除“拜物教”,賦予人性,為非作歹的被按倒在祭壇上,管你是“大爺”或“二奶”,適者生存。
看一看品牌的名字就知道了。這就如同“四世同堂”一家人。
先祖輩,多是平民出身。“肥兒丸”、“天豐”,萬惡的舊社會里,老百姓希望豐衣足食,并祝愿自己的兒女吃飽吃好消化好,別營養不良;“艷芳”、“五福”,這不是來自大城市里的嬌小姐和鄉下的酗計么;“第一樓”“牛忠喜”“馬豫興”,別管咱爺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靠的就是一雙勤快的手,養個家,糊個口,外帶著讓鄉親們說個“好”。
爺字輩,靠革命起家,坐天下。“東方紅”、“將軍”、“紅日”,要的是指點江山的霸氣;“矛盾”、“如意”、“美樂”,要的是美氣和喜氣;“黃河”、“中州”、“中華”,從南到北地大物博;“劉胡蘭”、“鐵塔”、“汴京”,一寸河山一寸金,我為祖國站好崗。
父字輩,開始創業闖蕩了。自“江海”上,太陽神“阿波羅”在“亞細亞”上空冉冉升起,“張弓”搭箭,連響“三槍”,被“思達”的愛情利箭擊中,從此“白鴿”、“飛鷹”翱翔,“冰熊”、“春都”起舞。但好景不長,愛情毒藥發作之后,“天元”震怒,“鄭百文”失色,“花園”凋敗,“紅高粱”倒伏,“長城”易主,只剩得一顆“金星”,淚眼“雙匯”,攜手“三全”和“宇通”,真的真的“好想你”。
新一代, 我的地盤我做主,“雛鷹”“五云”“信陽紅”“金成”“二兔”“我能”,無論是舶來的,還是本土的,在這個商標搶注和品牌狂歡時代,你所記得的,只有它們的莽撞、銳利和來去匆匆。
“左臉”與“右臉”
變革 開放30多年,造就了無數知名品牌,而且可以相信,在未來3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些經過風雨淬火而帶有情感溫度的品牌將依然會成為市場中堅。不過,我們總會好奇地問:哪些品牌是30年中的失蹤者?它們為什么會消失?它們消失后有沒有留下了什么?
第一個問題好回答,就好像有些人死了,有些人病了,有些人還依然活著——活著有沒有靈魂,那才是最重要的——我們查著人頭,常常會唉聲嘆氣。其實,唉聲嘆氣有什么必要,生老病死畢竟是一種常態。
回答第二個問題有點麻煩。因為論者早就有言在先,諸如“企業經營不善,造成產品市場份額逐漸減少,進而影響品牌的成長”,“國企改制過程中,經營者忽視品牌的發展,沒有考慮無形資產的增值”,“企業搞貼牌生產,結果‘種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致使自家品牌衰落”,等等,都道出了根本。近幾年,大企業并購小企業、外資并購本土企業,這也導致了大量知名品牌被雪藏,被消滅。
很少能留下足以超越時代變遷的品牌。每一個時期的品牌,都被賦予了太多品質、文化之外的東西,因而常常難以負重。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中只有不到20%的價值來自于品牌 制造業 貢獻的具體原因。
區域經濟,更是如此。日本前首相中曾根曾經說過,“在國際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臉,松下是我的右臉”,上海人也說,他們的“左臉”和“右臉”分別是上汽和寶鋼,那么,其他地區的人怎么說?
節奏太快的生活,讓人們已經習慣了喜新厭舊,實用主義甚囂塵上。然而,那些曾經衰落的品牌,以及如今繼續強健的品牌,依然用它們的開拓精神和先鋒意識,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塑造著我們的情感,只不過常常被忽視罷了。
比如曾經的“亞細亞”,它為鄭州市樹立了地標,為周邊商業輸出了大量高素質人才,更為整個行業留下了至今無法超越的優秀服務理念和服務體系——這就是力量,可惜“成者王,敗者寇”,我們已經拒絕去回憶并感受它了。它,也就在現實中逐漸被風干,變得“一文不值”了。
讓品牌成為一種力量
近幾年,“老品牌”懷舊風刮得正烈,不信,聽一聽我們耳畔回響的一些久違的廣告詞:
“冷酸靈牙膏,冷熱酸甜,想吃就吃”
“東西南北中,好酒在張弓”
“新飛廣告做得好,不如新飛冰箱好”
經濟史,人們記住的往往不是數字,而是制度變遷,制度變遷中有大風云、大思潮;企業史,人們記住的不是公司成敗,而可能是一個人,一個品牌或一個名號,他們卓爾不群、巍然聳立。
曾經關注過福建晉江市。這個號稱“中國鞋都”“中國拉鏈之都”“中國傘都”的地方,面積僅為649平方公里,卻云集了20個中國名牌或馳名商標,124項福建省著名商標、名牌產品,在中國縣級市中首屈一指。當地人“重視品牌,珍愛品牌”,憑借著無數像“恒安”“安踏” “ 匹克” “ 喬丹” “ 鴻星爾克”“361度”這樣的品牌,拼出了競爭力,也拼出了越來越寬廣的天地。
不言而喻,這也自然生成了品牌文化的培育土壤。在中原,由于多數知名品牌集中在資源品、工業制造品領域,與此形成對應的是,如何在食品、服裝、商業等競爭性領域推動更多品牌的崛起,將是一項時代命題。
---->自此之后,更多的相關發現就時時刺激著我脆弱的神經:開封“天豐”牌面粉,1912年創立;鄭州“肥兒丸”,興衰近百年,至今仍在一家名叫“信心制藥”的企業里生產;“東方紅”,1956年誕生于洛陽;“艷芳”照相館,1956年從廣州遷到鄭州……每每想著這些具有時空穿透力、呈現出經濟史厚度的“老字號”,就會感嘆世間一切皆有生命。
---->變革 開放以來,更多的品牌和企業一起,被市場經濟中人們的創富熱情所催生。人們認知這個商品世界,一個很重要的角度就是品牌,所以,一些中國馳名商標、著名品牌就應運而生。但,與那些歷經歲月滄桑而保留下來的“老字號”有所不同,由于競爭的加劇、產業升級換代的加快、企業 經營管理 面臨的挑戰等因素,許多品牌的生命周期開始縮短,企業創立“百年老店”“百年品牌”的困難開始加大。
---->說起來,每一個曾經廣為傳播的品牌背后,都涵聚著創建者的心智和社會大眾的情感。如果我們以歷史為鑒,如果我們有興趣去探究一下一些知名品牌是如何或衰落或振興的,那么,一個表面蕪雜、冰冷的商品世界將會呈現出其豐富的情感脈絡。
---->品牌中的歷史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品牌記憶:“老字號”漸遠,給人感覺像是舊時代的遺老遺少;新中國之后創立的“老品牌”,除了上海等地賦予其海派文化特有的“老克蠟”精神外,其他地區的品牌全都呈現中山裝、短發頭般的中規中矩;變革 開放了,品牌如同人們被釋放出的個性和欲望,到處張牙舞爪、橫沖直撞;到了信息時代,品牌被請下神壇,品質優良的被去除“拜物教”,賦予人性,為非作歹的被按倒在祭壇上,管你是“大爺”或“二奶”,適者生存。
看一看品牌的名字就知道了。這就如同“四世同堂”一家人。
先祖輩,多是平民出身。“肥兒丸”、“天豐”,萬惡的舊社會里,老百姓希望豐衣足食,并祝愿自己的兒女吃飽吃好消化好,別營養不良;“艷芳”、“五福”,這不是來自大城市里的嬌小姐和鄉下的酗計么;“第一樓”“牛忠喜”“馬豫興”,別管咱爺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靠的就是一雙勤快的手,養個家,糊個口,外帶著讓鄉親們說個“好”。
爺字輩,靠革命起家,坐天下。“東方紅”、“將軍”、“紅日”,要的是指點江山的霸氣;“矛盾”、“如意”、“美樂”,要的是美氣和喜氣;“黃河”、“中州”、“中華”,從南到北地大物博;“劉胡蘭”、“鐵塔”、“汴京”,一寸河山一寸金,我為祖國站好崗。
父字輩,開始創業闖蕩了。自“江海”上,太陽神“阿波羅”在“亞細亞”上空冉冉升起,“張弓”搭箭,連響“三槍”,被“思達”的愛情利箭擊中,從此“白鴿”、“飛鷹”翱翔,“冰熊”、“春都”起舞。但好景不長,愛情毒藥發作之后,“天元”震怒,“鄭百文”失色,“花園”凋敗,“紅高粱”倒伏,“長城”易主,只剩得一顆“金星”,淚眼“雙匯”,攜手“三全”和“宇通”,真的真的“好想你”。
新一代, 我的地盤我做主,“雛鷹”“五云”“信陽紅”“金成”“二兔”“我能”,無論是舶來的,還是本土的,在這個商標搶注和品牌狂歡時代,你所記得的,只有它們的莽撞、銳利和來去匆匆。
“左臉”與“右臉”
變革 開放30多年,造就了無數知名品牌,而且可以相信,在未來3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些經過風雨淬火而帶有情感溫度的品牌將依然會成為市場中堅。不過,我們總會好奇地問:哪些品牌是30年中的失蹤者?它們為什么會消失?它們消失后有沒有留下了什么?
第一個問題好回答,就好像有些人死了,有些人病了,有些人還依然活著——活著有沒有靈魂,那才是最重要的——我們查著人頭,常常會唉聲嘆氣。其實,唉聲嘆氣有什么必要,生老病死畢竟是一種常態。
回答第二個問題有點麻煩。因為論者早就有言在先,諸如“企業經營不善,造成產品市場份額逐漸減少,進而影響品牌的成長”,“國企改制過程中,經營者忽視品牌的發展,沒有考慮無形資產的增值”,“企業搞貼牌生產,結果‘種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致使自家品牌衰落”,等等,都道出了根本。近幾年,大企業并購小企業、外資并購本土企業,這也導致了大量知名品牌被雪藏,被消滅。
很少能留下足以超越時代變遷的品牌。每一個時期的品牌,都被賦予了太多品質、文化之外的東西,因而常常難以負重。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中只有不到20%的價值來自于品牌 制造業 貢獻的具體原因。
區域經濟,更是如此。日本前首相中曾根曾經說過,“在國際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臉,松下是我的右臉”,上海人也說,他們的“左臉”和“右臉”分別是上汽和寶鋼,那么,其他地區的人怎么說?
節奏太快的生活,讓人們已經習慣了喜新厭舊,實用主義甚囂塵上。然而,那些曾經衰落的品牌,以及如今繼續強健的品牌,依然用它們的開拓精神和先鋒意識,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塑造著我們的情感,只不過常常被忽視罷了。
比如曾經的“亞細亞”,它為鄭州市樹立了地標,為周邊商業輸出了大量高素質人才,更為整個行業留下了至今無法超越的優秀服務理念和服務體系——這就是力量,可惜“成者王,敗者寇”,我們已經拒絕去回憶并感受它了。它,也就在現實中逐漸被風干,變得“一文不值”了。
讓品牌成為一種力量
近幾年,“老品牌”懷舊風刮得正烈,不信,聽一聽我們耳畔回響的一些久違的廣告詞:
“冷酸靈牙膏,冷熱酸甜,想吃就吃”
“東西南北中,好酒在張弓”
“新飛廣告做得好,不如新飛冰箱好”
經濟史,人們記住的往往不是數字,而是制度變遷,制度變遷中有大風云、大思潮;企業史,人們記住的不是公司成敗,而可能是一個人,一個品牌或一個名號,他們卓爾不群、巍然聳立。
曾經關注過福建晉江市。這個號稱“中國鞋都”“中國拉鏈之都”“中國傘都”的地方,面積僅為649平方公里,卻云集了20個中國名牌或馳名商標,124項福建省著名商標、名牌產品,在中國縣級市中首屈一指。當地人“重視品牌,珍愛品牌”,憑借著無數像“恒安”“安踏” “ 匹克” “ 喬丹” “ 鴻星爾克”“361度”這樣的品牌,拼出了競爭力,也拼出了越來越寬廣的天地。
不言而喻,這也自然生成了品牌文化的培育土壤。在中原,由于多數知名品牌集中在資源品、工業制造品領域,與此形成對應的是,如何在食品、服裝、商業等競爭性領域推動更多品牌的崛起,將是一項時代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