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所謂的引經據典會有“底氣不足”的嫌疑,但還是原諒我在一開篇就要下意識地引用彼得·德魯克先生的話,“做正確的事(to get the right things done)……而且正確地做事(to do things right)”。
德魯克先生的這兩句話經常被一些中國企業家所引用,比如海爾集團的張瑞敏先生。但即使如此,一代大師德魯克在他95歲高齡接受采訪時,也認為“所謂的領導者并沒有一個定義,更不要說第一流的領導者了”,且“沒有兩個領導者是一樣的”。
但值得追隨的領導者也是有一定共性的。此前復星集團創始人之一、副董事長梁信軍先生在接受我們采訪時,談到感動60年最受尊重的企業家時認為,“除了是行業強者” 之外,其他的幾個底線要求包括,“第一,人要比較正派,第二,企業從事的生意要正派,第三,經歷過挫折”。
大部分的中國企業家,都會將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李嘉誠作為自己的“偶像”,年輕人則更多以“不作惡”的Google作為偶像,除了是因為這幾位偶像人物所創造的巨大的個人財富之外,蓋茨、巴菲特和李嘉誠、Google的兩位創始人的影響力中更有分量的,是如何在自我實現之中,對他人、對社會、對人類的做出更有價值的貢獻。
中國的企業家們,在建立行業強者地位之后,也在超越其所在的商業本身進行思考,在更大范圍內和更有前瞻性的形成看法,積極影響他人并推動社會的進步。
譬如柳傳志先生,雖然從來不是中國首富,也未必拿得出比爾·蓋茨的身家出來做捐贈,但沒有人會否認柳傳志先生對中國現代商業的影響力,不僅僅是因為其成就了“聯想系”軍團,是首闖“公司制”的第一批人,其創新精神、為人做事之道,贏得更多人的尊敬;“退而不休”,一直致力推動為更多人創造創富機會以及將自己的經驗傳經授道。
和柳傳志類似,臺灣IT教父施振榮先生,是個連競爭對手、離職員工都會尊重的人。宏碁為臺灣IT培育了臺灣半數以上的科技人員和高管人員;60歲退休之際,又成立“智慧銀行”的中華智融(ID Soft Capital),為新創企業提供包括資金、財務、人事經營管理、法律、市場推廣、稅務、行銷、技術等等的咨詢;施振榮坦言要將自己的剩余價值用盡。
能夠被稱得上領袖的,并不僅僅在于其人所取得的成就,也并不只在于其人財富、影響力有多么巨大,一個必須附上的選項是:其人在為自己之外為更多的他人、為社會創造了怎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