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尤其是沿海地區,是當今世界經濟中最有前景但也最有危險的地區。”這句話寫于1994年,在德魯克致中內功的信里。在15年前的經濟盛世,德魯克就能看到以出口為導向的中國經濟所蘊含的危險,無疑高瞻遠矚,極具遠見。時至今日,中國沿海地區經濟的危險已經驗證,但中國經濟的出路在哪里?
1994年,德魯克與中內功通過傳真和書信開始對話,他們談論的主題是亞洲——中國和日本的轉型問題。對話者之一中內功是日本最大的食品零售商大榮公司的創始人,他與德魯克對話的結果就是這本《德魯克看中國與日本》。
1950年代,日本為了保護缺乏國際競爭力的食品行業,而采取了限制市場流通和阻止降價的政策。在這種情況下,中內功在1957年涉足零售業,主張“價格不應當由廠家決定,而應當由消費者決定”的流通革命理念,和松下電器等諸多廠家叫板。在1972年,大榮公司的銷售額超越三越百貨,成為日本流通業的老大。
對此,德魯克評價甚高,認為中內功解決了一個社會難題:在沒有導致主要社會錯位的情況下,把傳統的夫妻店培養成一個現代的分銷系統。中內功在日本開創的分銷革命,不亞于1990年代以來新技術對日本經濟的作用。
中內功在談到中國市場時指出,中國經濟雖然高速發展,但地區差異和貧富差距過大,為了避免這一不良后果的加劇,中國必須依賴一個現代的分銷系統。“具體地說,我們必須找到辦法避免商品在特定地區積壓。分銷系統要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使得所有中國人都可以隨時,隨地以合適的價格買到想要的東西。”
如今,長期依賴的出口動力減弱之后,中國沿海地區經濟確實遭遇了有貨賣不出的問題。無論你的產品是中國制造還是中國創造,在因經濟危機導致的外需萎縮大背景下,不得不大量積壓。大家到了今天都不得不從出口轉內銷,開拓和深耕中國市場,但渠道的建立不是一日一夜之功。我們需要反思的是如何重塑經濟模式。
在經濟發展史上,人類有三種發展模式:以投資為導向的發展模式,以出口為導向的發展模式,以分銷為導向的發展模式。前兩種發展模式為發展經濟學家所熱衷談論,但事實證明它們在中國并不總是那么靈驗,至少已經出了不小的問題。德魯克認為,它們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們沒有意識到在現代經濟中,是分銷而不是生產決定著商業的命脈。因為正像我們看到的和即將看到的商業趨勢昭示的那樣,制造企業無論多厲害,在渠道為王的時代,都可能在一夜之間變成渠道商的貼牌商。
此外,以投資為導向的發展模式將錢大部分用于大型制造業方面,而不造就人力資本,比如世界銀行投資興建的鋼鐵廠,它們能生產出批量的鋼鐵和很多工作崗位,但不能生產出有能力的員工,而以出口為導向的發展模式同樣忽視了對員工的長期培養,只是在短期內榨取員工的勞力和青春。相反,以分銷為導向的模式,它不僅幫助制造企業賣貨,而且可以造就成千上萬個小企業,幫助很多夫妻店的老板成為企業家。分銷模式不僅是經濟革命,而且是人力資源革命,而后者恰恰是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根本動力。
因此,德魯克早在15年前為中國經濟模式開出了一具藥方,用分銷革命重塑中國經濟。今天看來,這一藥方并未過時。
在一個現代的分銷系統里,它的末端布滿了無數家充滿活力的小企業。它們的雛形可能就是今天隨處可見的,在街邊巷尾那些做小買賣的人或者店鋪,但他們往往被政府視為管理的難題。而在德魯克和中內功看來,能夠改變中國經濟未來的恰恰是這些人,他們不但不是“麻煩”,而且具有“歷史使命”。這些具有“歷史使命”的人在創意、開店和經營方面有經驗,目前急需大分銷商將他們組織起來,給他們以足夠的支持,讓他們把夫妻店變成一個現代的小企業,把買賣做得更大更好。
這種分銷革命既能解決中國制造的渠道難題,又能解決長期以來中國最為頭疼的就業問題。但我們必須意識到,從過去的模式轉型到分銷模式,需要一個清晰的、可以預見的法律體系作為基礎和后盾,否則這種轉型只能造就無窮無盡的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