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企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企業各有各的不幸。
幸福是一種心態,更是一種信仰。幸福的人和幸福的企業越來越多,就能夠構筑成一個幸福的中國。然而,幸福企業到底是什么?可以用加減乘除來詮釋。
加,是幸福企業的范疇。幸福企業之所以幸福,是因為在企業內“人人都感覺到幸福”,而不光是老板、中高層或者某一部分人感到幸福,因此幸福企業的“幸福分值”是該企業每一個人幸福感之和的平均。換句話講,企業的幸福感應具備“兼濟天下”的儒家思想,歷史上子貢曾問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說:“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博施于民而能濟眾”體現的正是兼濟天下的胸懷。這里的天下,可以首先界定為一個企業,往下延伸就可以界定為整個社會了,企業為社會創造的幸福感越大,社會反饋給企業及其成員的幸福感也就越多。
減,是幸福企業的真諦。現在的很多企業家明顯感覺到不如以前幸福,因為主觀上幸福的邊際效用在遞減,客觀 上市 場競爭激烈、風云變幻,企業的發展越來越難,有些企業的被動增長其實是以自己或他人不幸福為代價的。“幸福”是怎么寫的:幸福的“幸”字就是一個加,一個減,底下一個人民幣符號。“福”就是左邊一個衣服,右邊一口田,什么意思,就是說錢多錢少不重要,幸福可以很簡單。企業家誰不想掙錢,可后來發現掙錢掙多了反而不幸福,就開始做減法了。實際上幸福的企業往往不是因為做得更多,而是因為做得更少,做你應該做的事,別著急那些你不能改變的事實。好多企業就死在多元化上面,現在發現多元化這條路很難走,而專一、專業、專注的企業活得很好,所以學會做減法就會很幸福。
乘,是幸福企業的精髓。幸福企業的核心精髓是 企業文化 ,尤其是“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既然幸福是一種心態,那么感受、營造和傳播這種心態的,都是人,只有人才能帶動人,感染人、影響人、塑造人、成就人。只有人才能把幸福的力量不斷放大,甚至于放大到無窮無盡,所以“人傳人”就是幸福企業得以復制的乘數效應。在一個企業中,企業的共同價值要不斷被強化,才能使每個社會群體中的一員找到幸福。幸福的企業要“度己同時度人”,他們通過乘數效應,把幸福或者是傳播幸福的理念再進一步地傳播出去,就像秉承我們創造財富的理念一樣,把它傳播得更深遠。
除,是幸福企業的心態。為什么有人遇到了消極會變得很消極,而有些人遇到消極反而會向另一個方向發展?據說幸福感的構成,50%是靠基因,10%是家庭、后天的環境影響,40%是靠后天自己的感悟,所以積極的人即便在假丑惡當中也會發現真善美,消極的人則相反。但凡幸福的企業,絕大多數甚至每一個員工都具有一顆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幸福不是來自于得到的多,而是計較的少。什么叫幸福?能包容一切就是最大的幸福。而中庸文化里其實強調的就是包容,所以中華文化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包容。有了包容一切的平常心,一個人或者一個企業就會在學會選擇的同時學會放棄,凡是主動放棄的,他得到的一定比他放棄的更多。因此,一個人是否幸福就看你有沒有選擇的權利。現在很多企業的幸福感降低,很大的原因是因為預期和現實不匹配,基本的安全感受到影響,幸福感也會下降。如果我們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我們是否還可以改變它的寬度?在這樣一個不確定的時代,如果保持一個確定的好心態,即便是苦難也當成財富,這樣的個人,或者企業,不幸福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