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故事在中國的創業者里時有發生,并不罕見。很多的創業者在小團隊中能力和效率都很高,也能取得好成績,但是小成就靠能力,大成就靠智慧。
當企業做大之后,如何控制企業發展節奏,如何讓人財物在合適的配比下發揮最大的作用就成了團隊領袖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很顯然,文中的余波在團隊擴張和團隊文化建設上敏感度不夠,能力有欠缺。相比之下,其合作伙伴劉同在這上面的敏感度要高一些,可惜的是兩個人的配合和溝通出了大問題,積重難返時,兩個高管只能分崩離析。由此可以看出在公司快速成長之時余波過于自我膨脹,導致與搭檔的合作出現間隙,溝通不順暢。
對于創業者來說,保持自己的節奏,不隨波逐流,不跟風是很必要的,這好比馬拉松,一定要按照自己的節奏跑,跟著別人跑會把自己累死。創業本身就是長跑,要克服的困難很多,需要量力而行,不要急于求成。企業競爭很多時候是剩者為王,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活下來,才是企業的領導者需要思考的根本。
正如文中所說,團購在很大程度上是 營銷 模式,而不是一種常態的 銷售 模式。團購發展之初,多從服務業開始,這個行業附加成本高,因而具有較好的降價空間,但硬幣的另一面是服務可以被打折扣,而這種折扣消費者明顯能感受到但卻無法投訴,因為難以量化。這也是團購很快降溫的原因之一。不過文中所描述的實物團購確實可以成為突破口,當然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實物產品可以量化,可以標準化,展示的內容和實際內容一致,用戶體驗更好。再加上消費者之增加,確實可以刺激商家降低毛利率,進行低價出售。團購行業快速降溫的另一個原因是盲目的市場競爭,大量團購網站的出現使得推廣成本急劇上升,原本以降低成本為目的的電商,反而成本更高,甚至高過傳統的門店銷售,那么勢必造成團購行業的內傷,而這種內傷是大勢,很難被治愈。
投資人逐利,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因為出發點就是這樣,但是惡性的投資競爭,有時候會毀掉一個行業。團購就是一個例證,在投資之初,大家都認為自己的項目有優勢,會有更多的人接盤,事實是大家都在做著這個夢,成功的人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跟風的人勢必成為受傷者。這個過程更像一個博傻的過程,只不過現在大家都太精明了,貪念太重就會成為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