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在企業界崇尚極度自信,講究說話鏗鏘有力,講究公關、講究人脈。但是,根據蘇珊·凱恩(Susan Cain)的說法,三分之一至一半的美國人是內向性格的人;凱恩最近剛剛出版了書作《內向者的力量》(Quiet :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她認為,性格與性別和種族一樣,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而性格最重要的一方面便是外向還是內向。
雖然性格內向者可能接近美國人口的一半,但是凱恩卻說他們是二等公民。
“我們這個社會,有個心照不宣公認的想法,即理想型人格應該英勇無畏,有領袖氣質,且愛好交際,”凱恩說道。“人們認為,內向介于失敗與變態之間。”
“內向者”和“外向者”這兩個術語,經由20世紀20年代 心理學 家卡爾·榮格(Carl Jung)的首先使用,及隨后的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測試,而廣為人知。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測試為各大高校和企業所使用。在凱恩的定義中,內向者更喜歡刺激較少的環境,并傾向于安靜專注,聽得多說得少,在開口之前會思考。相反,外向者在社交場合中非常有活力,通常堅定自信,能夠同時處理多個任務,表達自己的想法,反應迅速。
凱恩表示,在過去一個世紀,社會開始變成外向者的天堂,內向者的墳場。她解釋稱,20世紀以前,我們生活在歷史學家所謂的“身份文化”中,人們應該遵守符合自己身份的一套規則,低調沉穩,安分守己。但是,隨著人們蜂擁來到大城市,為大公司工作,問題就來了,我如何能夠脫穎而出?自此,我們開始向“性格文化”發展,凱恩認為,這種文化促使人們癡迷于耀眼的電影明星,催生了熱情奔放的員工以及爽直的領導風格。凱恩表示,在過去幾十年,這種“外向理想型人格”改變了職場。過去那種注重員工隱私、獨立自主的工作方式遭到侵蝕,幾乎為凱恩所說的“新群體思維”“團隊合作高于一切”所代替。孩子們現在以小組的方式學習。很多想法都來自頭腦風暴。人們認為健談者更聰明。“人際能力”成了招聘標準,辦公室也被設計成開放互動式。
然而,凱恩認為,這只會損害創新和效率。研究表明,富有魅力的領導者 薪酬 更高,但公司業績并沒有更好;頭腦風暴得出的點子質量較低,自信暢所欲言的外向者最有可能讓其他人知曉自己的想法;自20世紀70年代起,辦公室內的員工個人空間減少了60%;開放式辦公環境導致注意力和效率下降,記憶力減弱,人員變動更頻繁,以及患病率升高。
如果說,在這種情境中,所有人都有所損失,那么內向者的損失更大,他們的能力更可能被忽視和低估。“內向者身處外向型理想人格的世界里,就如同 女性 在男性主導的世界中一般,”凱恩說道。“我們最重要的機構都是為外向者而設計。我們浪費了很多人才。”
凱恩并不想要內向者占主導地位。她承認,這兩種性格類型都能產生好的創意和優秀的領導。她所希望的只是,兩者之間能夠更好地平衡,社會能包容不同的工作方式。“大多數求職面試中,雇主都在尋找擁有人際能力和情商高的人,”凱恩指出。“這種做法很合理,但問題在于,如何確定標準?”
此外,她認為,外向型領導者和內向型領導者擅長的領域不同,他們能夠互相取長補短。研究表明,內向者更善于領導主動型員工,因為他們會傾聽并鼓勵員工實施自己的想法。同時,外向者更善于領導被動型員工,因為他們擅長激勵啟發別人。
外向型領導者可以向內向型領導者學習,在面對風險時更謹慎,并讓其他人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凱恩也表示,內向型領導者需要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她以摩斯拉(Mozilla)的前任首席執行官約翰·李利(John Lilly)為例。李利強迫自己在走廊上與其他人進行眼神接觸,因為他以前沒有意識到,碰到別人卻不打招呼對于他人來說是多么大的冒犯。最后,凱恩認為,這個社會急需沉靜,應減少噪音。“靜下心來整理自己的思緒能帶給人強大的力量。”
讀者們:你屬于哪種性格類型?你同意凱恩的觀點嗎,即我們過分強調外向型品質而忽略了內向性格所蘊含的沉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