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班牙IE商學院創業實驗室主任Gary Stewart看來,現在對創業者而言,B2B、B2C領域依舊擁有廣闊的空間可挖掘,此外在移動和視頻社交應用等方面也尚有很多機會。
但不管是基于何種新模式的創業,Gary Stewart一再向創業者和企業家強調:“產品要真正迎合顧客的需求。”若不如此,則不必要再投入更多資金。日前,Gary Stewart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真正迎合顧客需求
記者:新的商業模式誕生之初,前途尚不可預測,我們見證了諸多成功與失敗的案例。依你之見,那些成功的新商業模式都有何共同特點?
Gary Stewart:最為成功的商業模式往往是以消費者為中心,并且是“精益企業”(lean start-ups),即在企業擴展到 銷售 、 市場 營銷 以及傳統的 人力資源 等相關問題之前便著重找尋“產品與市場的契合”。
初創公司不能采取合資公司一樣的經營模式,除非他們有足夠的信心確保他們的產品真正迎合顧客的需求。例如,在我們的企業(Wayra Spain),我們給40至50個團隊一筆4萬~5萬歐元的經費、辦公室以及5位指導人員,以幫助他們開發值得投資的、測試版本的顛覆性產品。這些產品在提交給投資者之前必須在其相關市場上產生令人矚目的消費驅動力。
倘若初創公司沒有這樣的信心,則不該進行第二輪的資金投入。統計數據表明,大部分初創公司會遭遇挫折。因此,沒有必要大量投資開發那些缺乏市場需求的產品。成功的企業家會努力確保他們的產品較其他同類型產品而言,對顧客更具吸引力,從而將失敗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記者:總結新商業模式的失敗案例,你認為現在和將來創業者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什么?在你看來,中國的創業者是否還面臨其他不同的挑戰?
Gary Stewart:除非初創公司遠遠優于市場現有企業,否則,他們很難立足于現有市場。擁有足夠的熱情以面對失望、孤獨、拒絕以及失敗,這對創業者而言顯得十分重要,這些困難對創業者而言也十分常見。
如果熟諳市場需求,擁有滿足顧客需求的產品,并且其產品遠遠優于市場上同類產品,同時又不容易被仿制,那么創業者的熱情與信心會不斷得到補充。我認為中國的創業者擁有十分寶貴的機會,因為中國的投資者渴望發現和投資較吸引人的創業機會,這在歐洲國家并不是那么容易。
重新定義市場 不局限于盈利
記者:中國的許多新商業模式均模仿與借鑒自西方國家,例如微博是“借鑒”推特(Twitter)。其中相當一部分借鑒而來的商業模式做得也十分不錯,那么你認為在接下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模仿”與“借鑒”會成為中國企業的主流創業方式嗎?
Gary Stewart:受到已有產品或已有模式的啟發,并在此基礎上提高與改進,這是無可非議的。在找尋重大問題的解決方案之時,不斷摸索與反復試驗是創業者與企業家精神的精華所在。從他人的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會促使這個摸索過程向良性方向發展。臉譜(Facebook)并不是第一個社交網站,谷歌(Google)也不是第一個搜索引擎,智能手機也并不是由蘋果所研發的。上述例子不難看出,每個企業團隊就是在已有的基礎上做了顯著的改進,重新定義并占領了原有市場。
盡管發明、靈感與創新這三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然而它們各自所包含的意義卻大相徑庭。因此我認為明目張膽的抄襲不應成為企業理念。例如,一些德國企業抄襲美國部分網站,這些抄襲而來的產品迅速占領歐洲市場,之后這些產品被貼上歐洲的標簽,以高昂的價格賣給美國公司。這些德國企業目前已是臭名昭著。
當明目張膽的抄襲能達到預期效果時,這的確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盈利手段。但是我認為,這表明該類企業缺乏遠見,只圖一時的眼前利益,這對長遠發展十分不利。良好的 企業文化 應能激發優秀人才,使他們不斷創新,找到重大問題的有效解決方案,而不應該僅僅局限于盈利這個目的。
記者:在上個問題中提到了中國創業者的借鑒與模仿,有人質疑這是中國缺乏獨立創新所導致的必然結果。我們將如何打破創新能力缺乏的僵局?你能為我們分享一些國外企業是如何抓住機遇并進行自主創新的經驗嗎?
Gary Stewart:我所去過的所有國家中,如何培育企業文化并發展為真正的、自主的高科技創新,以色列是最為典型的例子。以色列擁有760萬人口,其創業企業數量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納斯達克 上市 公司的數量是緊隨其后的三個國家(加拿大、日本和愛爾蘭)所有上市公司的數量總和。以色列的高新技術板塊是整個以色列經濟的驅動力。所有出口商品中,高新技術產品占以色列近45%。
以色列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遵循高新技術的發展模式,它通過消除社會、文化以及法律方面的相關弊端,通過重視與加強高難度的數學與科學教育,通過創造文化與經濟激勵機制,挖掘潛在的投資者與創業者積極參與營造健全的企業環境,最終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創業國家。
為夢想家插上翅膀
記者:你認為創業者在哪些領域內仍然可以挖掘很多機會?
Gary Stewart:風險資本家窮盡其一生試圖回答這個問題,但是他們中的很多人都錯了。因此我將十分謹慎地回答這個問題。就我們現在所面臨的趨勢而言,的確存在值得投資開發的上升項目,它們如下:
使公眾更方便使用“海量數據”(即一系列龐大而有用的數據),這樣也使得“海量數據”更容易被消費。隨著大量信息、平臺與網站的涌入,B2B和B2C領域有更廣闊的空間可以挖掘;
移動應用(諸如支付、游戲以及社交平臺);
用于消解金融服務業中間環節的應用;
社交視頻應用,它們允許一部分趣味相投的人在真實生活中評論及分享娛樂和值得關注的大事;
“協同消費”(即諸如AirBnB,ZipCar 和Bicing,可以消解傳統的中間商,允許消費者享受物品及服務,但又無需承擔全部的費用)。
記者:你認為哪種新商業模式會成為未來的主流?
Gary Stewart:當今世界已經成為全球性社區,通過大量各種平臺與途徑,信息和經驗在真實生活中得到傳遞與分享,但這還只是一個開始。
20年前,無人能夠料想到諸如臉譜、谷歌、AirBnB、DropBox或憤怒的小鳥的未來,微軟的Kinect技術是諸如《少數派》這樣根據科幻小說所改編的電影的一大突破。
不能僅著眼于商業模式,我認為關鍵在于為夢想家開創更多的條件,使他們成為創業者、企業家。換句話說,即開創更多的激勵因素與相關條件,促使優秀的冒險家迎難而上,努力開發新技術,從而創造出目前無法想象的、全新的世界和全新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