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美國日益衰落的競爭力和疲軟的就業市場,人們不禁會問:“我們需要的商業領袖都在哪兒?”
但我們不妨停下來認真思考幾個問題:我們缺乏的究竟是領導力還是對領導力的正確定義?也許,我們尋找領導力的方向從一開始就發生了偏差。
權力、影響力與領導力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許多人依然在用一種過時的眼光看待權力。他們認為,誰控制了最多的人力和財力,誰就擁有強大的權力:等級成了領導力和權力的代名詞。
但事實并非如此。雖然董事會在公司等級中高高在上,但它所起的作用通常微乎其微。而董事會成員常常感覺自己沒有享有權力,無法根據自己的意愿對公司進行變革 。
許多CEO也是如此。有些CEO缺乏安全感,通常需要進行自我激勵。而有些CEO之所以能夠爬上高位,只是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他們的“宿命”——他們就像演員一樣嚴格遵照劇本行事,完全失去了真正的自我。
他們的軟弱無力通常表現在許多方面:大發脾氣;解決難題時總是拈輕怕重;忽視重要問題,逃避責任等等。
展示最高尚的自我才是體現領導力的真正所在: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對人力或財富的支配權,而是表達出真正的自我。當然,許多大公司的CEO確實是強有力的、高效的領袖,但這與他們的等級沒有太大的關系。通常情況下,等級并不等同于權力。
我們都曾經與這樣的人共事:在公司里,他們并不屬于高高在上的階層,但卻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即便有時是負面的影響。他們也許會利用權力的消極一面,試圖使優秀的行動方案陷入停滯,而且往往都能夠得逞。他們可能隱居幕后,甚至會暗中破壞團隊的努力。
然而,也有些人在默默努力,為公司的良性發展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些領導者就在你的周圍 —— 可能就是你自己。他們默默無聞,甚至無人能識。
《愛喬布斯——改變世界的方法》(The Steve Jobs Way: iLeadership for a New Generation)一書的作者杰伊•艾略特曾在蘋果公司(Apple)擔任高級副總裁,是喬布斯的親密戰友,近期他對筆者表示,他從喬布斯身上學到的最偉大的領導力課程就是:做自己。
顯然,全世界對領導力和權力的理解都存在偏差,所以“做自己”并不容易。我們正在經歷的經濟危機之所以持續惡化,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那些真正的領導者無法掌握資本,致使他們的創見無法實現。
但掌握資本或者控制他人都不應該與真正的領導力相混淆。這種理念之所以能夠被人們所重視,一定程度上得歸功于普渡大學區域發展中心(Purdue Center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經濟政策顧問艾迪•莫里森以及其他人的不懈努力。佛羅里達州的空間集中發展項目、亞利桑那州的太陽能集中發展項目,以及密歇根州的Holland-Zee行動計劃等都顯示出同一特點:許多領導人不論身處什么等級,都在努力為所在的社區建立穩定的經濟。
他們的權力并非來自等級或頭銜,而是來自他們的智慧和毅力。這種模式類似于以群體面貌出現的福特或愛迪生,一旦得到機會,這種模式將會把我們帶入更美好的經濟時代。這種領導力模式與已退休的杰克•查恩將軍的想法不謀而合。他曾在多家公司董事會任職,并曾擔任美國空軍戰略司令部(Strategic Air Command)領導人。他認為,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數不勝數,但一個人能否成為偉大領袖的關鍵卻在于智慧。
除了集體努力,我們也發現,很多人也開始接受新的領導力定義;有些人正在有意識地避開等級,開創屬于自己的想法,這其中既有年輕人,也不乏資深的職場人士。
如果我們依然迷信傳統的領導力與權力定義,我們的經濟根本不可能好轉,等待我們的將依然是失望和沮喪。我們將錯失就在我們身邊的領導者,我們自己也會錯誤地追求一些虛幻的頭銜,而不是真正有實際影響和意義的崗位。希望我們不要在等到付出代價之后才能幡然醒悟。
本文作者愛麗諾•布洛斯罕為董事會咨詢公司價值聯盟與 公司治理 聯盟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