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家族企業,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繼承人爭奪、兄妹反目等各種丑聞,從前段時間的中式快餐企業真功夫內亂到澳門賭王何鴻燊家產爭奪戰,不少人自然而然認為,家族企業的業績肯定無法與非家族企業相比,生存周期也相對較短。
不過,哈佛商學院教授約翰·戴維斯昨日在上海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稱,通過對歐美地區家族企業的調查發現,家族企業的平均
績效
要好于非家族企業,而且壽命更長。
言及中國家族企業,戴維斯稱,中國家族企業比較缺乏經驗,在企業控制權和所有權的轉移上存在問題,“但相比較而言,與歐洲相比,亞洲家族企業比較年輕,更有增長潛力。”
戴維斯是哈佛商學院
工商管理
高級講師,一直從事家族企業和家庭財富管理的研究,也是哈佛中心開辦的家族
企業管理
課程的學術主任。
亞洲一半
上市
公司是家族企業
一些批評人士此前預測,隨著經濟全球化,改善
公司治理
和職業化管理的壓力,令得家族制度必然會消失。
“對于家族企業績效更好、壽命更長的判斷,很多人都表示不解,但通過對歐美地區家族企業的調查,這就是事實,無論是上市企業還是非上市企業。不過亞洲地區是否也這樣,我不確定,因為沒有做調查。”
戴維斯解釋,首先,家族企業有著長期的發展觀,其投資、規劃以及采購都著眼于長期;其次,家族企業更注重質量,“他們認為產品質量關系到聲譽,盡管會增加成本。”
戴維斯還指出,家族企業與員工、客戶還有供應商之間的忠誠關系,也是其成功的元素之一。
瑞士信貸最新出爐的一份調查報告佐證了戴維斯的觀點。瑞士信貸9月發布的對10個新興亞洲市場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所有的上市公司中,帶有明顯家族痕跡的占50%以上,這些公司的市值占到了10個市場總市值的近三分之一,比2000年增長了5倍。
戴維斯告訴早報記者,“近三分之一”的比例應該是算保守的,家族企業的比例應該更大。
中國家族企業受制計劃生育
在戴維斯看來,廣闊的亞洲市場為家族企業提供了快速增長的土壤。
“亞洲經濟發展很快,市場也很大,只要能成功上市,都能獲得較快的增長。”戴維斯說,亞洲公司相對來說比較年輕,只經歷了一至兩代傳承,這點和美國家族企業很像,各自的增長空間都比較大。
上述瑞信調查報告的指導者法伊代伯稱,比起歐美的家族企業,或是亞洲的非家族制企業,亞洲的家族企業胃口更大、更注重增長,原因之一就是它們更年輕。
較為年輕,也帶給亞洲家族企業不少障礙。以中國為例,戴維斯稱,中國家族企業第一次遇到代際轉換問題,在公司控制權和所有權的轉移方面缺乏經驗。中國家族企業所存在的問題還有,因計劃生育政策影響,家族企業領導人庫受到限制,公司透明度和
財務管理
也有待加強,繼承人可能缺乏經驗和能力,等等。
家族企業模式比非家族企業好
影響家族企業的還有當地的文化背景。
戴維斯認為,文化對于家族企業而言至為重要,但不是體現在決定問題時,而是影響到如何實施行動。戴維斯舉例道,墨西哥沒有遺產稅,所以家族企業掌權人會盡可能長地控制企業,但美國卻有相當高的遺產稅,使得不少人想盡快把事業以及財產傳給下一代。
對于家族企業而言,控制權的轉移不僅是障礙也是挑戰。年長一代和年輕一代對于公司治理以及長遠發展等方面的溝通是否流暢,也影響著家族企業的發展。
在此次于上海開辦的家族企業課程中,設置有跨代際對話。令戴維斯驚訝的是,和美國相似,中國兩代人對于價值觀選擇問題的回答驚人的一致。“家長們表示,希望孩子能遵從重要的價值觀,從生活中找到工作的熱情,孩子的回答是,要遵從一系列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與父母所列出的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兩代人的溝通看似暢通無阻,卻會埋下一些隱患。美國管理咨詢公司貝恩曾在一份報告稱,印度頂級的大企業中,只有五分之一的就繼承人問題咨詢了董事會,相比之下,六成美國頂尖企業都會向董事會咨詢繼任者的問題。
戴維斯還指出,由于社會對家族企業沒有充分認識,導致不少人對家族企業存在偏見。戴維斯稱,其接觸了不少家族企業,不乏思想現代進步、心態開放的,“每種企業都有各自的優缺點,比如家族企業不愿接受變革,但它們產品質量高,忠誠,生存能力強。任何企業關鍵是看平衡性如何解決,家族企業的模式要比非家族企業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