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互聯網進入寒冷的冬天,阿里巴巴董事長馬云在亞洲互聯網大會上,特別慚愧地表示這兩年犯了無數的錯誤。沒有想到,聽眾不約而同地鼓起掌來,有嘉賓說,這個冬天,沒有人承認自己犯了錯誤,他相信阿里巴巴的員工會對馬云表示尊重,因為人不怕犯錯誤,就怕不承認錯誤。
而如同馬云一樣,不少企業家和CEO,都敢于承認自己犯了或者犯過決策的錯誤。
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們經常把犯錯當成一件丟臉的事,認為應該越早翻過這一頁越好。
可是,對于企業家和CEO來說,犯錯往往不是成本,而是投資,經過反省和奮進,接下來他們和企業可能收獲更多。
受煎熬的犯錯
對于一位企業家來說,認錯更難之處在于,能成就職業的高度,優秀的企業家一定有其過人的地方,但有時“成功往往是更成功的阻礙”。
他們往往會表現出一種被美 國學 者諾斯與安德森稱之為“信念頑固癥”(Belief Perseverance),或者叫“過度自信現象”(Over Confidence Phenomenon),也就是說成功者在成功之后,即使現實已經確定其成功經驗已過時,他們仍然會相信自己的信念是正確的。所以一些CEO們經常采取自我辯解的行為,甚至形成了一種自我強化效果,不愿意承認自己的失敗。
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是:“一個人從未犯錯,是因為他從未嘗試過新事物。”現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CEO們更容易犯錯誤就不足為奇了。博斯公司的調研表明,CEO的任職年限正有逐漸縮短的趨勢。面對如獅子般競爭對手的追趕,CEO們不變革不行;如果他們想要變革,不僅需要有能夠領導變革的商業頭腦和領導者智慧,還需要控制好步調,如果太慢,就會被別人吃掉,如果太快又要冒政策和投資的風險。
可是真正發現自己犯錯時,很多CEO面對各種誘因,更多地選擇自我煎熬。因為推脫責任擔心別人指責,不推脫責任又擔憂自己的前程,承認過錯與否可謂左右為難。取得杰出成績的索羅斯這樣的投資界大佬也坦承自己也犯過不少錯誤,“如果你堅持錯誤,那么它會將你侵蝕殆盡。你所做的就是想著它,夜不能寐。它在消磨著你。”
不過,中智 人力資源 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彭令認為,CEO大可不必為一兩次的錯誤過于耿耿于懷。他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人們評價一個CEO的能力,并不會就一時一事,而是會看他整個職業生涯,這也是不少業績被認為不佳的CEO被其他企業重新聘用的原因。”
找到錯誤的價值
重要在于,犯錯雖然難以避免,CEO們可以選擇的,是在犯錯中成長,還是在犯錯中沉淪;當新情況出現時,是迅速采取行動,還是咬著大拇指發愣。
意識到企業錯誤的決策方向,或是其他內外危機可能潛在給企業的聲譽或信用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或活動,企業家或CEO“欲蓋彌彰的結果只會更糟。勇于承擔責任,是一種職業的責任感,是一種胸襟”。關鍵點公關顧問公司董事長游昌喬認為。
海底撈創始人張勇在青島店發生危機時主動承擔責任,不僅贏得員工的尊重,也贏得了公眾的認可。簡單的道理是,沒有人愿意跟著一個不敢擔當而有功勞自己撈著的人干,也沒有人愿意信任不敢擔當的CEO。這就如一些VC所推崇的,投資是投人。
除了公開主動承認錯誤,胡彭令認為更重要的是,企業家或CEO要總結錯誤中的經驗教訓,找到其中的價值,比如重大投資失敗,CEO需要跟董事會報告,承認失敗并說清楚失敗原因。
如果董事會認為后果嚴重,要CEO下臺,當然沒有選擇;如果爭取到董事會諒解,CEO就要將功贖罪,重新出發,并保持跟股東、董事會成員、董事長溝通,從那里獲得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
從公司和董事會的層面來講,如果在授權范圍之內、法律范圍內,CEO所做的一些決策出現失誤,就不應有其他過多的責難。但如果他超出了授權范圍,當然可以有比較嚴厲的處理方式。
雅戈爾創始人兼董事長李如成也認為,不要對企業家要求太高,決策錯是正常的事情。要寬容,要允許企業家犯錯誤,不犯錯誤的企業是不成功的,只有犯錯誤的企業才能接受教訓。不斷犯錯再改變、學習、創新,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