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變革 開放30年來,通過大力發展民營中小企業,形成以制造加工業出口導向的外向型經濟增長模式,保證了持續高速的經濟發展態勢。但是近年來,中國的制造業開始衰退,考慮到中國的外向型出口加工制造業絕大部分是依靠廣大民營中小企業來支撐的,因此中國制造業數年來的衰退其實是與民營中小企業面臨的困境密切相關的。
客觀地說,民營中小企業的困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與當前的經營環境有關。在中國經濟進入結構調整期時,民營中小企業需要一個良好的經營環境,而良好的商業環境通常包括自由的進入方式,公平的競爭,成熟合理的金融秩序,健全的法制,透明的監管與有效的執行。事實上,一段時間以來,經營環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制約了民營中小企業更好地發展。
從國內形勢來看,制造業出現明顯的衰退,固然是由人民幣匯率持續上升、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增加及金融危機的影響,但對制造加工業造成致命打擊的直接原因,卻是因金融調控和信貸緊縮所造成的民營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對于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盡管遭遇嚴重的經濟壓力,成本高于產出,但只要銀行信貸給予幫助,企業根據市場需求適時調整產品結構,還是可以重新獲得市場、渡過難關的。可是在民營中小企業本來能夠利用的金融資源就不多的情況下,因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作用,銀行信貸完全傾向于國有大型企業和國家重點項目,中小企業所能獲得的幾乎全部是易變現資產的抵押貸款,以致幾乎沒有任何金融信用,銀行成了變相的當鋪,結果當融資無法繼續時,就發生了企業的倒閉。
其實,國內民營中小企業所能夠利用的資源是十分有限的。中國1000多萬家民營中小企業,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8%,上交稅收占50%,提供了包括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內的中國75%以上的就業崗位,擁有65%以上的發明專利和 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但是民營中小企業所占用的金融資源僅為20%。事實上,能夠占有大量資源的基本上是國有大中型企業特別是壟斷行業。我們不能否認,在這一輪制造業衰退中存在企業的內部因素,許多民營中小企業管理不善,未能及時將成本優勢轉化為技術優勢,在外部環境好,盈利能力強的時候,過度進行產能擴張而不考慮技術升級,當外部環境轉變時,又缺乏及時應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并且在上一輪股市樓市的泡沫中,許多遇到危機的民營中小企業把本該投向制造業的錢投入了股市和樓市,當所有泡沫都破滅時,自然就出現不可收拾的狀況。
制造業衰退對中國經濟造成的負面作用是巨大的,而在全球金融危機中,國內首當其沖的受害者又恰恰正是廣大民營中小企業。在社會分工高度細化的時代,任何危機的影響會迅速向各個產業傳導,沒有什么行業能不被波及。因此在政府促進經濟發展計劃中,應該考慮到對中小企業的有效救助,并著力改變民營中小企業的經濟環境。應該進一步開放市場,在金融、能源、電訊、醫療等壟斷行業廢除過多的限制性壁壘,準許中小民營企業進入;促進公平競爭環境,打破地方市場分割,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傾向;加強法制建設,減少行政干預等等。政府應當對民營企業的經營給予更多法律上的保障,在制度上輕稅重罰,同時將政府的主要角色設定為規則的制定者和懲罰的執行者,而不是企業運行的指導者和干預者。
只有當不利于民營中小企業發展的經營環境從制度上得到根本改善時,中國經濟才能真正顯現出持續發展的潛力。
(李磊 作者為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投資管理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