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行業的衰敗史證明,由行業之外的競爭帶動的破壞性創新是驅動社會和經濟進步的另一種力量
我們所從事的商業活動的周期是短暫的。以股票市場為例,時常面臨著許多隨意的波動,很少或幾乎沒有任何模式可循。
無論管理學大師們試圖告訴我們什么,歷史并不會在個體企業或商業部門的層面上重復自己。正如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的智世明言所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即使這條河的深度和水溫依然如前,但是河水本身就是不同的。”但是,從長遠來看,驅動社會和經濟進步的破壞式創新就完全是另一回事。
雖然在21世紀管理一家企業與古希臘哲理以及歷史洪流相去甚遠,但是它就像管理個人健康或財富一樣,充滿了我們所看到的不確定因素。相比之下,我們在企業管理方面擁有更多選擇權,甚至比投資方面的選擇還要多。投資者往往有幸擁有在最初的決策出現不利時撤走資金的機會,但管理者必須在商業陣地上堅守,并且從一開始就得承擔各種決策所帶來的結果,無論好壞。
銅業的覆亡
如果我們將視線從管理單一企業的狹窄范圍轉移到更為廣闊的整體行業,那么我們就能夠從歷史中吸取一些經驗教訓。1932年,單位銅的實際價格為1.97美元(按2007年不變價值美元計算),到了1974年,價格攀升到了7.26美元,幾乎漲了4倍。促使這一巨大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市場對環繞全球的銅制電話線存在巨大需求,但另一個原因是有一個產業聯盟在控制供應量。
經濟學家告訴我們,高額利潤可以刺激產能的增長,產量將隨著新工廠的設立而增加,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但是,追逐利潤增長的產業聯盟管理者怎會眼巴巴地降低利潤呢?因此他們違背經濟原理,千方百計地維持現狀,而銅業聯盟也的確是這樣做的。通過限制礦場和工廠的數量來限定供應量,銅行業公司就能夠不斷地抬高價格,從而實現利潤最大化。
但是,高額利潤吸引了銅行業以外的競爭力量。自20世紀50年代起,科學家開始探索光纖的可能性,但是其理論問題直到1970年才得以解決。羅伯特·莫勒(Robert Maurer)、唐納德·凱克(Donald Keck)和彼德·舒爾茨(Peter Schulez)三名科學家發現了一種使用熔融石英來傳輸信息的方法。熔融石英是一種熔點高且折射率低的高純度物質,它的信息傳輸能力比銅線高出65 000倍以上,且傳輸質量更佳。
光纖在電信產業掀起了變革,預示了信息時代的來臨。自20世紀80年代起,全球已布下了3 500萬千米的電信線路,幾乎所有線路都采用了熔融石英。今天,科技已經進步到了一根頭發粗細的光纖就能夠承載成千上萬個電話呼叫,傳輸量達到每秒100億數字位以上。這相當于2萬本書所記錄的信息量。
可憐的傳統銅行業,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光纖的巨大優越性造成了銅金屬需求的急降狂跌,大部分銅行業公司都倒閉了,某些國家的銅行業就業率下跌了70%。為了避免破產,昔日全球第四大公司安納康達制銅公司(Anaconda)于1977年被出售給ARCO公司。而ARCO公司在1983年停止了所有銅礦開采業務。安納康達公司前總裁C.杰伊·帕金森(C Jay Parkinson)一定為自己在1968年所說的話感到后悔:“公司在未來的100年甚至是500年里仍然會長盛不衰。”那時候銅價已持續增長了35年。帕金森低估了市場對價格驚人的調控能力竟如此之快,所以市場反過來對之前控制它的公司進行了報復。
機遇之舞
要明白銅行業這一毀滅性悲劇的原因,關鍵是要知道莫勒、凱克和舒爾茨完全是圈外人。他們只是服務于康寧玻璃公司(Corning Glass),這家公司與電信行業沒有絲毫聯系,更不用說與銅業務有何牽連了,它只生產普通日常的玻璃制品。換言之,銅行業面臨的威脅來自外界,而這種威脅在毫無警告的情況下擊垮了整個行業。康寧玻璃并不在乎銅行業是否垮掉,相反地,銅行業垮得越快,這家公司獲利就越大。
帕金森及其行業同僚們本應該知道這種事情遲早會發生,但他們只關心短期利潤以及自己巨額的薪水和獎金(這兩項的增長速度甚至超過了公司收益的增長速度)。任何一個經濟學大學生都可以告訴他們,行業競爭往往來自外界。過分膨脹的利潤非常誘人,而局外人并不在乎供過于求會使價格降低,更不會關心某個行業是否會被擠垮。我們應該銘記銅行業衰敗史所印證的經濟學哲理。毫無疑問,股東和雇員們會因此遭殃,但社會的整體收益卻是巨大的。
如果我們仍然禁錮在銅的時代,那么因特網、電子郵件、Skype免費網絡電話以及谷歌都將是不可能的神話。雖然一個產業衰敗了,但其他產業卻如鳳凰涅、浴火重生,不僅創造了新的工作機會,而且也為新的股東創造了新的利潤。與此同時,這種變革使遠隔重洋或不同時區的人們能夠在低成本或無需額外成本的情況下實現溝通。從技術角度上說,世界因銅線的消亡而變得更加美好。
這一則“金屬失去光澤”的真實故事將我們帶回到之前提及的理念—破壞式創新。與大部分好理念一樣,“破壞式創新”并不是什么新理念。熊彼特在其1942年出版的經典著作《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中首次提出了這一術語,并將其定義為:“一種從內部不斷變革經濟結構、不斷破壞舊結構又不斷創建新結構的產業突變過程。”
根據熊彼特的理論,破壞式創新的對立面是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的缺乏進步和停滯不前。而熊彼特認為,企業家就是把創新理念轉變成實際機遇并以此實現經濟價值的人。他們引進新的產品或服務,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通過這些方式,他們顛覆了舊的市場統治格局,廢棄了舊的產品或服務。從這點來看,銅行業的故事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