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保羅·哈里斯(Paul J. Harris)于1896年把他的律師事務所遷移到芝加哥之后,他就非常想念在佛蒙特州小鎮長大時所熟悉的那種和睦友好的人際關系。
在1900年秋季的一天,當他和朋友鮑勃·弗蘭克(Bob Frank)在風城(Windy City,芝加哥的別名)北邊區一起散步時,哈里斯注意到弗蘭克與他倆路過的許多店主都會打個招呼。這種人際互動不僅是他所渴望的,而且他相信這是其他那些像他一樣從美國鄉村移居到大城市的專業人士(那個時候也就是男士)同樣向往的。
哈里斯在隨后幾年常常陷入自我沉思的問題是:這種建立人際關系的活動是否能在專業人士及商務人士中組織起來?今天,我們知道,哈里斯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民間團體。但在20世紀之初,這種新觀念尚未誕生。
然后,1905年2月23日,保羅·哈里斯讓他這個“建立人際關系”的問題接受測試,他和三個朋友一起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公民俱樂部。他們把它命名為扶輪社(Rotary),因為他們計劃輪流在每位成員的辦公室里舉辦每周會議。 現在,扶輪社早已成為國際上非常成功的組織,其遍布全球的33,000個扶輪社俱樂部仍然將哈里斯提出的“超我服務”(Service above Self)奉為基本宗旨。
哈里斯的最初夢想是為了所有參與者的利益而相互建立人際關系。他當時可能并沒有使用“connect”(建立人際關系)這個詞,但哈里斯在1905年提出的人際關系之建立原則已成為人脈關系的現代定義。
過了四分之三個世紀之后,當伊凡·米斯尼爾(Ivan Misner)創辦國際商務網(BNI)時,他夢想建立一個結構化的人脈關系構筑模式。米斯尼爾的目標與哈里斯的非常相像,但其具體目的是讓商務人士定期舉行會議,以便互相幫助彼此發展業務。
雖然BNI并非一家民間組織,但其遍布全球的6,000家地方分會的座右銘是“用心付出,收獲更多”(Givers gain)。用一句話來說就是:“讓我先來幫助你。”
扶輪社及BNI在國際上獲得的巨大成功為我們揭示了兩件重要事情:1)建立人脈關系是一項重要的專業技能和實踐活動; 2)先人后己的威力非常強大。
無論你是參與一個公民俱樂部、一家BNI的地方分會、你當地的地方商會或其他聚會,請盡力成為一名人際交往更加頻繁、更加善于交際而且無私忘我的人脈關系構建者。
請把下面這句話刻在石頭上
面對面的人際交往相當于最初的社交媒體,而且至今仍然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