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員工的幸福,企業需要確立一個遠大的目標,需要不斷發展成長。這就要求企業有正確的哲學、正確的思維方式,以便統一全體員工的行動方向。特別是企業領導,必須充分理解公司的思維方式,從內心與公司的哲學產生共鳴。
企業經營為什么需要哲學?我認為至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第一,所謂哲學,首先應該是經營公司的規范、規則,或者說是必須遵守的事項。這些作為哲學,必須在企業里明確確立起來。但事實上,這樣的哲學并不明確的企業比比皆是。正是因此,古今東西,各式各樣的企業丑聞不斷發生。一些有名的大企業,甚至因為丑聞而無情地遭到淘汰。
我思考的所謂哲學里,包含孩童時代父母、老師所教導的最樸實的做人原則:要正直、不能騙人,等等。或許有人感到驚奇:這么基本的東西,還需要在企業里講嗎?然而,正因為不遵守上述理所當然的做人原則,許多企業出了大問題。
第二,哲學可以賦予企業一種優秀的品格。就像人具備人格一樣,企業也應該有企業的品格。自古以來,治人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歐美常見的方法,也就是用強大的權力來壓制人、統治人。這種方法在東方被稱為“霸權主義”,或者被稱為“霸道”。另一種方法在亞洲比較常見,是以中國為代表的一些國家,提倡“德治”,也就是“用仁義來統治”的方法。這種方法被稱為“王道”。以權力來壓制人,還是以德治人,人們自古以來就爭執不休。
我意識到,員工如果缺乏對企業領導人的信任和尊敬,對企業就無忠誠可言,也就不可能做到不管領導人是否在場,都能一如既往地拼命工作。要想贏得尊敬,必須具備特別優秀的人格,即做人的德性。不能以德治人,企業就無法成功。在要求跨國經營的21世紀,這一點決定了企業的成敗。能夠賦予企業優秀品格、賦予員工優秀人格的高層次哲學非常必要,這是企業經營為什么需要哲學的另一個解釋。
無論你讀過、聽過多么好的道理,如果不親身實踐,就毫無意義。哲學也一樣。但認真實踐哲學的人是不多的。將哲學融入自己的血肉并付諸實踐,雖然極為困難,但力求接近這種理想并為之努力的人,與漫不經心生活的人相比,會迎來迥然不同的人生結果。也就是說,對于哲學,不是領會或者不能領會的問題,而是隨時反思、反省,不斷努力去領悟、體驗,這才是最重要的。
沿著這個思路,我想談一談有關領導者資質的話題。
好的領導可以使集團發展壯大,壞的領導會把集團帶向深淵。中國明代思想家呂新吾提出,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聰明才辯是第三等資質。當今世界,具備第三等資質的人被選拔為企業領導的現象相當普遍。作為員工,這種人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但他們是否具備集團領導應有的優秀人格,則是另外一回事。
人格既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永遠不變的,而是會隨時間而變化。選拔領導不能以候選人在這一時間點上的人格為判斷標準。最重要的是,當上領導的人需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同時努力維持自己高尚的人格。這是避免領導人墮落變質、企業由盛轉衰的根本方法。
在企業里,領導者被授予極大的權力。這種權力的行使,應該是為了保護員工、給員工創造幸福,而不是壓制員工,也不可以用來滿足領導人的個人欲望。
在自己的企業內確定正確的哲學后,領導人帶頭實踐這種哲學,企業就一定能長期昌盛。企業不斷成長,就能不斷給員工帶來幸福,促進社會的繁榮,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